第Z01版:关注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12月15日 星期

教师“交权”真的那么难吗?
省中小学教学改革试点项目6年“变形记”

2017年9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要“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而浙江近些年的教改实践方向,恰与陈宝生部长的主张一致。2011年我省启动了中小学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在这场历时6年的改革中,“改革先锋们”都经历了什么?“课堂革命”,是要“革”教师的“命”?而“学为中心”的课堂,让——

□本报记者 黄莉萍

“解放课堂生产力、‘先学后教’的早期探索中,教师不敢‘还权于生’,经过近10年的跨度,我们才走到大家普遍认同的‘学为中心’的今天。”发此感慨的是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何丽红。上周在温岭举行的省中小学教学改革试点项目(以下简称试点项目)总结会上,她和安吉县昆铜中学原校长谢昱圣等12位代表一起获得试点项目的“突出贡献奖”。

“6年前启动的这场教学改革‘突破’于课堂,‘切入’于转变学教关系。这是回归学习本源的改革,教师成了‘站在学生身后’的学习的支持者和促进者。”评价这个全省50%以上的县(市、区)参与进来的试点项目,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认为,改革更是面向未来的,“促进理解、经历深度学习、提升高层次认知能力将是有效课堂的关注重点”。

课堂变革

育人模式如何转变

2008年,台州市路桥区第二中学启动了以导学案、先学后教、任务前置等教学方法与策略引进课堂的教学改革。当时的学校掌舵者正是何丽红。

“传统课堂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教学主体甚至教学结果都存在严重的错位。学习只是‘经过’学生,没有‘通过’学生。”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何丽红开始“迫使”教师的课堂中心从“教”转向“学”,规定教师都要使用“先学后教”的导学案,并从“示范、板演、讲授、串问”转向“组织、引导、点拨、拓展、评价”等。

为什么要“迫使”?为什么要有模式?“因为教师不敢还权、不愿还权、不会还权!” 何丽红至今还记得,改革初期,包括她在内的“改革派”校长与地方上的学科教研员有着尖锐的冲突。

2009年,坐落在偏僻山村的安吉县昆铜中学开始探索“基于导学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起省内外“轰动”。此后,在义乌市、江山市、台州市路桥区等地,“先学后教”的“星火”渐有“燎原”之势。“那时,‘一校一模’是主流,也因此被业内诟病颇多,‘学生积极性是高涨了,但收获一定大吗?’”何丽红回忆当初,依然肯定了导学案对“课堂革命”的作用,“但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的课堂改革到底该怎么改更有效,大家陷入了迷惘”。

2011年,试点项目启动。而后几年间,在省教育厅的领导下,省教研室多次召开试点项目研讨会,让“改革先锋们”有机会在一起不断进行激烈的思想融汇与交锋。

“模式不是目标,而是路标!”试点项目“突出贡献奖”的特殊获得者、已故的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原主任王荣文在2012年的一次探讨会上,说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

课堂因此由“入模”走向“出模”。“模式是推进改革的过渡性凭借。”2012年,试点项目及时提出“尊重课程的性质、尊重学习目标的类型、尊重学情与教师风格”的主张,引导改革从“学校驱动”向“学校与学科双驱动”发展。“这绝非认可‘学科本位’,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尊重学科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张丰认为,“学科推进”渐成浙江教学改革的特色。

杭州市萧山区“一科多模”研究团队也收获了试点项目的“突出贡献奖”。团队带头人、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徐和平认为,改革如果“无模推进”“要素推进”,很难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关键是要有更适合不同学科的‘模’来推进,“如今在‘一科多模’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基于核心素养落实的‘一科多型’,就是要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大力推进育人模式的改变”。

“学为中心”

让教师“交权”难吗

从提出到初步实现“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师从“不敢还权、不愿还权、不会还权”到真正“发自内心”地为学生学习服务……需要多长时间?温岭市城西小学原校长、温岭市教育局教研室瞿梅福用自己的实践告诉记者,“那是个十年渐变的过程”。

在瞿梅福领导的城西小学长达十余年“学为主体”的改革探索中,瞿梅福发现,教师专业成长有着自我反思、同伴互助、教学相长、专业引领的多重缺失,“教师的成长缺乏该有的引导和激励,因而教师对改革也缺乏内动力”。

“实验基本靠讲,概念基本靠背,操作啥都不会,素养极少理会。”安吉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的袁和林这样讲述着改革前该县不少农村学校的科学课堂。“老师们为什么这样教?因为评价制约,因为培训缺失。”而要倡导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成长,安吉县另辟蹊径。“除了专家理论引领、课堂实战研讨,我们针对科学教师更多开展的是参与式培训。”袁和林介绍,在科学教师的培训活动中,教师们常常忙着抽茧丝、做杆秤、组装电动机、做太阳系模型……

“要让教师理解并践行‘学为中心’的学生课堂,开展‘学为中心’的教师研修无疑是妙招。”张丰这样点评。

“学情诊断”“小组合作”“实践中学”“善于表达”……这些“学为中心”课堂的元素,近年来在义乌市的教师研修活动中频繁出现。“我们因此确定了合作中的约定、倾听、表达、互动为教师研训的核心内容。”义乌市教育研修院教研部副主任金姝娟介绍,教师们分组一起“同教共研”,还推行集体“辩课”,“教师们在合作和碰撞中,才能撬动思维,进而在课改实践中有自己更好的探索”。

“不拘形式、不设模型、不搞时限。”宁波市鄞州区是整体推进试点项目的县区之一。该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任重远介绍,改革前,各校校长就前往山东、上海、北京等地取经,教师组团去试点学校观摩,“加上可自由探索的模式、教师综合考评制度的出台,都吸引了全区每所学校、每名教师加入到改革试点中来”。

评价为标尺

多元学教模式生成

“只开展一年?你看着这些孩子那么出色的表现,就心里痒痒,恨不得回学校也开始搞这样的改革。”12月8日,在试点项目总结会温岭市锦园小学分会场上,一位观摩教师这样对记者说。

“从启动到现在的呈现,我们确实只花了一年的时间。这得益于试点项目前些年‘改革先锋们’的积累。”经过大量对省内外改革学校的调研和骨干教师的‘头脑风暴’,2016年秋,锦园小学启动了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以学业评价为载体的课堂改革。“之前一直在调研、梳理,今年3月份开始实施的课堂改革,学生们的表现让教师们在惊喜的同时更坚定了改革的信心。”该校副校长方君琴认为,“从课堂实际出发去,通过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让教师们知道了自己应该努力和探索的方向。”

阅读习惯评价表、阅读兴趣评价表、话题表达评价表、课内探究评价表、实践活动评价表……锦园小学学生评价手册厚厚的一大本,分别设置了各个学科的过程评价标准。这也是该校教师们开展“学为中心”课堂教学的“脚手架”。

“当教师们真正认同并知道如何操作时,他们的改革爆发力和实践能力令人惊喜。”温州市是我省全市整体推进试点项目的3个地级市之一。他们的课堂改革,已经演化为“学为中心”课堂提升行动、“有效作业”优化行动、“学习评价”改进行动和“教学常规”优化行动等。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副院长陈素平认为,这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侧变革,“要得到教师理念的认同,更需要综合评价改革的推进”。

“成长意义”的教学改革似是新概念,却是教育回归本来功能的必然。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任学宝认为,只有真正懂得“学为中心”“成长意义”的真实含义,致力于学教改革的探索者才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电子书包等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保持应有的清醒,“让应用技术促进学习变革,让教育真正的改变”。

温岭市锦园小学“学为中心”的课堂上,处处暗藏着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过程性评价。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