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 丹
好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幼儿教育如何助推儿童成长?12月7日至8日,第三届全国教育生态思想与现代学校发展研讨会暨“生态·好教育”学前教育论坛在杭州召开。来自省内外的幼教专家以及一线幼儿园教师济济一堂,共同探讨“好的幼儿教育”。
让不同的幼儿园更加不同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全国各地幼儿园涌现了一大批课程建设的先行者。“当下,我们开展的课程改革反映了一种生态的思想,就是让不同的幼儿园更加不同。”浙派教育生态科学研究院院长周培植指出,教育生态倡导个体生命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进而追求教育的平衡发展。
“目前,之所以有这么多种课程的模式或形式出现,是因为背后有着文化与信念的支撑。”台湾政治大学幼儿教育研究所教授、教育学博士简楚瑛向与会者分享了3种世界著名的课程模式——蒙特梭利课程、美国高瞻课程以及瑞吉欧教育体系。“没有哪个模式是最完美的,也没有任何一种模式能够符合任何孩子。”在她看来,这些课程模式各有千秋,幼儿园在借鉴与应用的时候,必须在实践层面上有所选择。
宁波市闻裕顺幼儿园园长、省特级教师李江美赞同地说:“在我们身边,不止是3门,而是30门、300门乃至3000门课程在进行探索与实践。如果只是单纯地追求某种教育模式或手段,那么这样的追寻很可能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多年来,李江美一直在试图寻找一种符合儿童、符合教师的理想教育。最终,她提出了关注儿童生命成长的“生长教育”。她说:“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去了解并唤醒每个儿童内心的生长力量,为儿童构建最适宜的生长平台,支持每个生命以最适宜的方式生长,进而成为最好的自己。”
让儿童真正成为他自己
“教育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幼儿教育要做好‘本分’,也就是符合这一阶段儿童年龄特征的教育。”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绪培在论坛中强调,儿童的天性才是教育的起点,教育工作者要对儿童怀有一颗敬畏之心。他提倡做“不强求、不超越”的学前教育,并将其总结为“四开”:一是“开步”,幼儿在游戏与活动中掌握运动能力,发展健康的体魄;二是“开口”,把握幼儿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为其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三是“开心”,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教会他们如何与人相处、与人分享、与人合作等;四是“开窍”,最重要的不是灌输幼儿多少知识,关键在于激发其学习欲望,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回首25年的园长管理经历,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省特级教师杨蓉表示,好的幼儿教育一定是润泽生命、滋养生命的教育,而这样的幼儿教育能促使儿童真正成为他自己。“教育工作者无须因外界的纷纷扰扰而左右为难,不妨静下心来回到教育的原点,认真思考‘儿童是什么样的’‘他们有什么需要’‘他们应该发展成什么样子’等问题。”她建议。
“当我们开始思考这些,就会真正读懂儿童的内心,给予他们如同阳光、土壤、水分般的适宜支持。”李江美在现场呼吁,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所有孩子都变成一个样,而是让每个人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让教师更好地支持儿童
谈及“儿童立场”时,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力表示,不能弱化或者有意无意地疏忽了教师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归根究底,只有教师更好地理解儿童,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学,进而真正发挥教师的作用。”他说。
那么,好的教师是如何支持儿童的?
一模一样的儿童美术作品,重结果、轻过程的环境语言,教师意图的“代笔”……杭州市西湖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教研员、省特级教师沈颖洁以教师对儿童表达的支持为例,叩问教师的儿童观,引发了与会者的共鸣。她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教师开始重新审视儿童观,认识并理解儿童的天性,秉持不断追随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态度,珍视童年的意义。
刘力认为,教师的作用关键在于把反馈带入教育教学中。“反馈有两种,一种是描述性,一种是评价性。比如,打个等级、评个分等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馈,因为反馈是要告诉孩子‘你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做得怎么样’。”他分析说,“另外,教师既不能盲从老旧的教育理论,也不能过分迷恋流行的理论与方法。所谓的教育理论是否能够真正支持儿童发展,唯有亲眼证实,才能接受它。”
“事实上,教师与儿童是相互支持的。”湖州市蓝天实验幼儿园副园长卞娟娟从一线教师的角度阐述,儿童作为教育对象,其行为举止、成长发展等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当我们带着反思性思维审视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件件小事,那些弥散在日常教学中粗糙的‘原始经验’,才会内化为教育感悟,帮助我们厘清教育属性,改进教育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