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1版:论文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11月24日 星期

论思品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德清县武康英溪小学

章月根

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主体参与中感知、提高、发展,以促成学生道德内化和行为外化的统一。具体策略分述如下:

一、确立主体思想

首先要更新观念,从知识论转向主体教育论,从“教本位”转向“学本位”。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人的主体性发展是在活动中生成的。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主要在于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

“注重客体主体化的转变”,也就是促进道德内化。思品课教师要认真研究道德形成规律,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教学内容通过“外部刺激”,使受教育者产生心理及情感体验,实现自我感悟、自主吸收。

二、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应当利用教材提供的富有情境性的内容,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氛围。例如:在教《圆明园在哭泣》这一课时,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技术,把当时的情景以影像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不知不觉进入了角色。当教师提出“圆明园为何在哭泣”这个问题时,学生们个个争着发言,其发言的深度和广度大大超出预料。这就是情境创设所带来的学生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学习,也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当然,情境的创设手段可以多种多样,具体应根据教材内容来定,像故事讲述、形象描绘、音响音乐、图片图表、动作神态模拟等方法都能创设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情境,显示出形真、神似、情切、意远等特点,促使学生专注于情境中主动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并为学生迸出创新灵感的火花提供条件。

三、强化问题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学习的起点。一些富有新意的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也是学生的创新过程。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与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选择问题,并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与主动性,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圆明园在哭泣》一课,为何大清帝国会受到西方这些小国的欺凌?书本上没有写。其实这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同时,当前党中央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怎么办?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由远及近,思索得更深、更广,并很自然地把当前的自我学习活动联系起来,展开讨论、交流,使“明理”顺利进入“导行”的环节。

当然有的问题可鼓励学生自发提出,教师引导议论,这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生疑、质疑的主体作用。如《劳动光荣、懒惰可耻》一课,通过学习,学生会慢慢“生疑”:“他们兄弟两人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弟弟说的‘摇钱树’到底是指什么?”教师面对学生心中的这些疑问,应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集体归纳得出“幸福不靠天,不靠地,而是靠勤劳的双手”这样的结论。

四、落实多向互动

这是指思品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又一表现。具体应把握:

一是要建立师生间深厚的感情。首先教师要以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并以良好的心态主动参与课堂练习。其次要多给学生关爱和赞美,以及更多的尊重、理解和宽容,以此来缩短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

二是要创设民主的氛围。在双向交流中,教师要淡化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创新性思维,如所说的答案与众不同,教师要予以尊重和保护。

三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首先,应建立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建立要注意小组内成员态度的类似性、需求的互补性和情感的相悦性。其次,可以布置一些学生个人很难完成或无法完成而只有通过小组或集体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使学生从中意识到合作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真正使“合作互动”成为主体发展的又一重要途径。

五、精心设计流程

作为思品课教师,在整个思品课教学的流程中,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多种教学层面,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手段。

教学方法多样性。实践表明,学生印象最深的思品课,往往是教法多样、精彩纷呈的课。因为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同“感兴趣”有关的。因此,思品课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等,选择合适的教法,一节课中的教法也应根据内容灵活变换。

教学设计多层面。从内容上说,既要把教材这一层面上的内容讲授清楚,又要适当补充一些新内容,丰厚社会信息量,让学生总有新鲜感,使其能在众多层面的信息中自主地选择、加工、内化,形成对道德规范的正确认知。教师还可分别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不同层面联系实际,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加深对道德规范的理解。从参与形式说,在强调个人积极思维的基础上,可有相互议论、小组合作讨论、中心发言、辨析评判等。从行为实践的形式上说,可安排课堂训练、调查践行,甚至还可组织阶段性主题教学的实践活动加以强化,让学生都能找到适合的机会锻炼和展示自我。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