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1版:关注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11月3日 星期

一所“老校”的课堂突变
杭十一中的“基于核心素养课堂新样态”探索

□本报记者 黄莉萍

杭州第十一中学是一所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百年老校。

“老校”,却很喜欢“尝新”。前不久,我省首个学生“刷脸”就能领餐的食堂“人脸支付”方式在该校一经推出就“火爆”网络。“我们敢于尝新的不仅于此,更在课堂上。”校长倪子元笑道。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几乎同时,杭十一中的市级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新样态研究”正式立项。

校长就应让先进理念“落地”

2016年2月,倪子元受命“执掌”杭十一中。

“课堂的育人功能为什么不能很好地实现?因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真正‘落地’进课堂!”倪子元深知变革的力量。

“我们要让核心素养在杭十一中的课堂上率先落地!”实际上,倪子元心里很清楚,核心素养落地是所有课改中最难的环节,“它直接影响课堂,带动课堂教学改革,是块硬骨头”。

硬骨头也要啃。他组织了多次教师大讨论。“老校不大胆改革,没出路。”很快,2016年9月,已经立项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新样态研究”课题组开出了第一节实验展示课。

“您是全组、全校的‘火种’,也可能是全市、全省的‘火种’!”倪子元充满激情地对着每个学科的先行骨干教师说着这样的话语。

这些骨干教师,是杭十一中制订的“1+1+1”行动策略中的一个“1”。“每个学科一位学科专家引领、一位教研组长牵头、一位骨干教师先行。”然而,以教师讲为主的传统课堂,如何转型为以学为中心,在课堂教与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这在目前都没有现成的方法和路径。

“课堂应指向未来,要真正实现育人目标,就应以学为中心,以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构建为中心。”引领专家、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林新事颇为遗憾地说,“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教育理想空间逐渐萎缩,学生发展就‘没地方去’。”而杭十一中发起的这场全校推进的“核心素养课堂新样态研究”,林新事期待着教师们的经验结构、能力结构发生蜕变。“毕竟,对于很多教师来说,要指导学生怎么学,是个全新的命题。”

向核心素养“要”课堂新样态

“手中有刀,心中有刀”“手中无刀,心中有刀”“手中无刀,心中无刀”,玄玄乎乎的江湖“三境刀法”,是技术组教师陈煜韬在10月“核心素养引领,重构课堂样态”教学月活动中展示课的“武林秘籍”,也是他给予学生闯关的“锦囊妙计”。

这节展示课,他选择了学生得分率较低的“三视图补线题”为主题。“我们的学生很难在脑海中呈现出三视图对应的立体图,那么,就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切割橡皮。只是,刀法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和总结。”层层递进的三道题,陈煜韬只在开头做了个基础的讲解,解题技巧全靠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去探索、研究。“‘手中无刀,心中无刀’,这样的境界,不仅仅指学生空间思维的形成,更是教师教学的新境界。”陈煜韬感慨,以往教师总是急于向学生灌输知识,实际上,教师更应后退一步,当好学习的引导者、过程的设计者,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自由探索,“碰壁了,引导;出彩了,鼓掌……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更应是主持人而不是滔滔不绝的主讲者”。

“课堂上谁最‘辛苦’,就是以谁为主的课堂。”林新事对教师们说的这句话,一年多来,一直“回响”在杭十一中的课堂内外。每周,13个学科教研组都在深思、在摸索、在探究,不断推出本学科的实验展示课。

“要先查明学生知道了什么,这是教学的起点;用好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还要追求’点新的东西,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参照核心素养引导下的教学目标,拟定教学预案;激发学生全程参与,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优化教学管理和改进学生评价机制。”这样的研究准则,在一周周的时光里,一个个教研组的探索中,渐渐成型。

“我们的每堂展示课,都是教研组共同合作、探究的成果。开课的骨干教师则做好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在学科专家的帮助下不断分析自己的课堂。”回忆起一年来的奔忙,该校党总支书记莫若虹倍感欣慰,“学科专家反馈说,我们的课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

这欣慰的背后,是每天,各学科教研组教师们的不断学习、反思和探索;每周,省、市级教研员、高校专家或近或远到校的点评、讲座、指导;每学期,全员参与的主题为“核心素养引领,重构课堂样态”的教学月活动。“这期间,校长、书记全程听了80余节展示课,更重要的是,校长、书记都是作为一线任课教师参与其中。”提及一年来教师们的“蜕变”,该校科研处主任吴航飞颇为动容,“现在只要有老师开设新样态展示课,没有上课的教师都会赶来听课,哪怕只是站在教室外听课,大家都在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教育幸福需让学生“得意忘形”

“教育应该使人幸福。追求教育幸福就需要让学生‘得意忘形’。”“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新样态,需要教师有新的‘教态’,学生有新的‘学态’。当‘教态’与‘学态’能同频共振,教育的幸福幅度才会最大。”……这些,是该校教师刘迪超对核心素养教学实践的“感言”。

“教师要做出必要的‘牺牲’,不再‘一家独大’,不再‘占领’讲台;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设置教学的进度和节奏;最关键要摒弃‘大一统’的学生评价价值标尺。”上任不久,倪子元就要求教师取消覆盖式作业。他认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做同样的作业,只会让学生分化越快。“我们以退为进,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给予学生更多通过选修课、社会实践等积极自主多元发展的时间,让学生都能做上针对自己学情的作业。”

“根据学生实际,将课堂教学难度降下来,更多地引导学生利用学科知识积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英语教师李颖斌发现,针对高一学生身心发展需要设置的“交朋友”主题课,成功地“让学生张开嘴”。“‘朋友为什么对你这么重要?’‘出现障碍了应该寻求什么样的帮助?’……这样一个个话题下去,你会很惊喜地看到,以往基本靠点名的课堂上会有一大半的胳膊高高举起。”

开展荒漠化治理的课题研究、课堂上让学生做热力环流的实验,让学生模拟城市规划师设计考察城市的线路……这样一次次打磨的地理课上,教师洪峥嵘渐渐摸索出了一些核心素养“落地”的门道。

“课上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学生在体验、辨别、思考的过程中真正了解‘最多跑一次’的政府变革;‘共享单车到底该不该禁?’学生们在实地的调查、思维的碰撞、简单的分享报告中,形成自己的看法……”工作已26年的政治教研组组长郑玉群坦言,全校推进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新样态”研究,让注重学生发展的课堂不再是少数优秀教师偶尔尝试的学生“盛宴”,“你必须将这样的课堂家常化,让学生能持续地张扬自我,发展自我”。

一年多的实验,倪子元的评价是,“只是起了个头”。

他的目标是,探索出学生核心素养落地课堂新样态后,再通过课程及校园文化建设,立足“可学、可教、可评”,寻找与杭十一中“快乐成长,学有特长”育人理念对接的“立德树人”育人体系,“不管困难多大,我们要以实证研究的精神,促使学生核心素养在杭十一中真正落地”。

图为教改实验展示课上,挤不进教室的教师就在走廊中听课。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