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11月1日 星期

让课改更美


□杭州高级中学校长、特级教师 蔡小雄

深化课改的这几年,我分别在杭城四所重点中学担任过管理工作,从培养“牛娃”最多的学校,到办学条件相对困难的学校,到办学品种比较丰富的学校,再到文化底蕴深厚、院士校友较多的学校,一路走来,环境不同,风景不同,但课改的美丽依旧。这体现在课程实现了结构性调整,育人模式完成了初步转型,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正在形成,学科的核心素养倍受重视,“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状况有所改善。

“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得到加强

以往,很多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往往局限在“知识的传播者、管理教学和执行课程计划的指挥者”,而忽视了自己对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和创新力。深化课程改革以来,情况有了较大的改观。学校鼓励教师对必修教材进行校本化开发,对选修教材进行精品化设计,成果颇丰。许多学校在这轮课改中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形成了诸多有地方特色、学校特点的精品课程。如杭州高级中学语结合学校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编写了具有杭高特色的六册语文教材。这些教材很好地打通了国家必修与校本选修的壁垒,从学生发展及学校特点出发,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语文课程体系,开发了系统的课程内容及教材内容。学校还重构了“三层六类”课程体系,其中基础核心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拓展深化类课程面向学术型学生,实践探究类课程则面向特长型学生。学校形成了“人文涵养”“科技创新”“领导力跃升”等多种精品课程群。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逐步实现了由“拿来”向“原创”转化,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向课程的“领导者”转变。

“教育的生成路径”呈现多元

传统课程的必修内容多且要求高,学生常被“圈养”,学得累,教得也累,学生学习力等诸方面大大弱化。新课改实施以来,探究活动的增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给学生自主选择与发展提供了较为从容的时间与空间,适当的“放养”与“弹性”设计让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同伴学习真正付诸实践。

评价标准和量化模式也在悄然改变。杭高的研究性学习是三年一贯的,在课题的提出、导师的引领、同伴的分享上真正形成了团队合力。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由结果评价转为过程评价,真正体现了多元化的成长。

导师制的实施让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科学习实现了“私人定制”; “分层、分类、分项”的选课走班教学让学生一人一课表,不同的学生得到更有针对性的学习;空中课堂、虚拟教室、学习微信社区的出现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富的社团活动给了学生更多的展示舞台,使文化学习得到很好的兴趣延伸;活动课、实践周让学生有机会深入职业院校学习兴趣拓展类、职业技术类课程……学习形式的丰富,学习途径的增设,使教育的生成路径变得更加多元,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革。

要警惕功利主义的选择

目前,有些现象不如人意。如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迎接每年4月、6月、10月的数十场考试,一些学校用心良苦,用各种方式强化学科教学,增加复习强度与应试训练,弱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们疲于应付繁重的日常教学;为了追求高考总分的最大化,有些学生只能忽视与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志向,避重就轻,选择相对容易学的学科,甚至出现了“学的是ABC学科,读的专业是D学科”的情况等。

新课改也好,新高考也好,我们的愿景一定是美好的,但是在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还没有十分完善,过分追求功利的意识还没有很好改变的情况下,教育者还得静心研究,不断完善改革方案,细化工作流程,以学校教育的不功利引领社会的不功利,以教师的文化自觉成就学生的文化自觉。

相信教育,相信明天,课改的美丽一定会继续。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