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1版:关注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9月15日 星期

用仪式感擦亮一些重要时刻(上篇)


□杭州天杭实验学校 郑 英

1

儿时,最盼望的事有两件:

一件是生日。这天,最隆重的环节是:外婆奢侈地烧一锅面(搁往日是断断舍不得),然后煮两个鸡蛋,煮得通通透透,剥得光溜,慎重地放在面上,最后小心翼翼地铺上红萝卜丝做的浇头,雪白的蛋面衬着橙红的浇头,点缀得温情馨香。

此时,外婆会坐着看我狼吞虎咽地吃面,脸上满是微笑,带着欣慰、满足和疼爱。

第二件是过年。和所有小伙伴一样,我一定是提早准备了新衣,叠得方方正正,放得小心翼翼,犹如一件无价华服;提早一周剪了头发,期待新的一年从头开始;跟随大人一起大扫除,扫出新年新气象……

最激动人心的是发压岁包的时刻。

我尤其期待外公的那个,不是因为数额,而是因为每年他都特意去二十里外的镇上,将5元换成25张连号的两毛,再用红纸条扎上。淡绿的币纸配上大红的纸条,清新又典雅,像一本精装的书籍配上了一条精美的腰封。

每次,我都是双手慎重接过,然后聆听外公的教诲和叮咛,肃穆、虔诚。过后,我对这个压岁包格外珍视,不到万不得已,断然不会动用它。

这两个温情的生活细节,极具仪式感,让本是平凡的日子散发出温暖的光芒。它带着恒绿的色彩留存至今,没有丝毫褪色,如同一枚鲜亮的戳印带着时空的印记定格在我的心里。

人生的许多时刻,确实需要借助一场仪式,来表达内心的庄重、真诚,赋予未来以期盼、祝福和新的意义。我们在这个时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将带着清晰的印记储存在心里。

2

什么是仪式感?

《小王子》有一个片段给出了极好的解释:小王子驯养狐狸后,第二天又去看它。

“你每天最好相同时间来。”狐狸说。

“为什么?”

“比如,你下午4点来,那么从3点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4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

“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生活庸常、细碎,需要手动加一点情怀的力量,这种情怀需要一点外部加持,这种加持就是仪式。

史铁生说:怀一颗虔敬的心,有意识地让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这便是仪式感。

3

课堂,也需要仪式感。

《礼记·学记》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课堂之上,重视仪式感,这不是泥古于师道尊严,而是根植于教师职业的责任感。

作为育人的主阵地,课堂的使命是传承文化,滋养灵魂。其外显形式可以是生动有趣,也可以是静默深思,但都不离庄重、虔诚,对文化本身的尊重。课堂之上,只有教师怀有虔敬的仪式感,才不负其神圣、庄严,引导学生求真向善臻美。

被誉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的陈寅恪,每每去授课,都用双层布缝制的包袱皮包裹书本,而且特意用颜色做了区分,佛经、禅宗的书一定是用黄包袱皮,其他的则用蓝包袱皮。

他课前总是郑重其事地换上长衫,然后早早到教室,在黑板上写好重点。

他会在课堂上点名叫学生朗读,哪怕读错一个字,都必须停下重读,再小的脱漏也逃不过他的耳朵。即便后来双目失明,他依然坚持授课,“不教书怎么能叫教书匠?”即便满腹经纶,他依然每周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其非凡卓绝的背后,是献身于教育的那种神圣的孤独和寂静的苦行。

对于授课,陈先生始终怀着宗教般的虔诚和仪式感,这是一位教师最优雅的姿态,栖息着师者一颗高贵的灵魂。

对于课堂,我也是心怀虔敬。每次课前,我都提早5分钟进教室,打开课件、投影仪,拉上电脑桌边的窗帘,看值日生将黑板擦拭干净,然后静静坐着。预备铃响起,我走上讲台,挺拔地站立,带着微笑,但神情庄重,待所有学生端坐完毕带着期待的眼神聚焦于我,我才宣布上课,声音铿锵有力,然后师生相互鞠躬问好,彼此以最饱满的状态和热情,开启一节课的旅程。

于我,那三尺讲台便是我的一方世界,本应神圣、庄严。心有仪式,自有明月清风。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