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教经纬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7年6月12日 星期

新工科:未来工程教育的新趋向


新工科:未来工程教育的新趋向

□本报记者 汪 恒

5月底,中国乌镇围棋峰会上,浙江籍围棋选手、世界冠军柯洁0∶3败给了机器人AlphaGo。人工智能的威力一时间令公众大跌眼镜。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云计算等在内的新兴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中,新产业革命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日益深刻。“未来已来”,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如何紧跟这一时代的变化?6月初,浙江省本科高校专业认证暨新工科建设研讨会在温州大学召开。我省高校新工科建设的思路浮出水面。新一轮工程教育改革已经“起跑”。

指向未来的人才战略

“从2月份到现在,才几个月的时间,互联网上就已经出现了1800万条和新工科相关的网页。”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处长吴爱华在研讨会上用这个数据说明新工科概念的火热。今年2月,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并就新工科建设的相关概念达成“复旦共识”。紧接着,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指出将开展新工科的研究和实践,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4月,全国60余所高校在天津大学参加研讨会,并达成“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又称“天大行动”。

新工科为何受到这般重视?“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然而从产业的需求看,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专业就业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大数据、云计算、网络空间安全、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毕业生供需比达到1∶10。”吴爱华说,摆在传统工程教育面前的有两大问题:传统领域去产能去库存带来就业压力;同时相当多的新经济领域人才需求非常迫切。

与传统工科专业相比,新工科指向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领域,但新工科建设又远不止是增设新专业。吴爱华认为,新经济是跨行业、跨领域的。原有的产业和体制格局被打破,与此对应,传统的学科隔阂也需要打破。高校除了要布局面向未来的新兴工科专业,还要增强工科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并建立更多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

此时提出新工科建设正当其时。吴爱华以计算机产业为例解释说,1970年美国只有2188名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当时IT产业最初的技术已经成型,只是高校没有准备好足够的人才,还需要时间来转换。经过20年的发展,IT产业才变成一个庞大的产业。“20年以后看现在,就像我们现在看当初的计算机专业一样。希望我们的高校能够引领未来的产业发展。”他透露,现在美国人工智能产业的人才储备已有20万,而我国还不到5万人。“高校要跟上产业发展,更好地与产业合作,把产业未来需要的人才尽快培养出来。”

省发改委社会发展处副处长邵振红也指出,我省正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但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正是“人才跟不上”,尤其是制造业的人才。

对我省高校来说,新工科建设既是新课题,也是新机遇。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博士陈小玲说,高校是浙江工业现代化的中坚力量,同时浙江的工业现代化也为省内高等院校提供了一个最大的实践场所。“新工科的发展实际上是一剂强心针,给我们一个机遇把过去积累的资源进一步爆发、优化和发展。”温州大学校长李校堃表示。

第一步怎么迈

白术、白芍、浙贝母等八味中药材即为有名的“浙八味”。本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上,这个概念被与会者用来形容新鲜出炉的浙江省新工科建设行动宣言。宣言一共分八条,涉及行业特色学院、工科优势特色专业、课程的建设,以及校企人员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协同创新中心、学科竞赛品牌、示范点建设等方面。

“‘浙八味’与之前关于新工科建设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理念一致,但更加具体,加强了可操作性。”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王国银告诉记者。其中最具有浙江特色的是第一条,即“建设一批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多学科交叉的行业特色学院”。“这是结合已有的经验做法提出的。之前还只是个别学校的做法,今后或将在更大范围内推广。”王国银说。据介绍,省内现有的行业学院有浙江树人学院的红石梁学院、宁波大红鹰学院的大宗商品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的华策电影学院等。

温州大学是省内较早在新工科方向上进行尝试的学校。温大教务处处长余闯介绍,改造已有传统工科专业、加强理科和工科的交叉融合、借助移动互联及大数据等互联网元素等是学校对工科专业升级改造的三条重要途径。“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深入,智慧建造将成为传统土木工程专业的升级版。智能制造也将取代机械工程等原有专业。”余闯说。学校还把企业人员请到实验室,为学生上课、为教师培训,通过一系列产教融合措施加强新工科的平台搭建。浙江工业大学多年前就开始探索“X+Y”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有像‘化工+计算机’的‘工科+工科’这样的复合,也有‘理科+社会科学’的复合。从毕业生的情况的来看,确实为社会所需。”浙工大教务处处长计伟荣表示。此外,学校还采取了大类宽口径培养与后期个性化、专业化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并通过协同创新中心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三位一体”的尝试。

新工科建设给高校留下了很多发挥创造力的空间。“新工科本身还是个新事物,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成熟的做法,只是一个理念,还需要大家不断探索和完善。”王国银说。在教育部的有关通知中,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按照工科优势高校、综合性高校以及地方高校划分为了三类。这三类学校分别在行业、学科综合和对接地方等方面有着各自的优势。“我省高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找到最合适自己的路径进行新工科建设的探索。”王国银补充。据了解,接下来我省将在“浙八味”的基础上继续出台对应的具体政策,促进新工科建设。


上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