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6月12日 星期
教育大咖“杭州论剑”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初中


教育大咖“杭州论剑”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初中

□本报记者 王 东

通讯员 夏永明

宁波市第二届初中生英文戏剧大赛日前闭幕。

经过激烈的角逐,镇海蛟川书院两支队伍分获亚军和季军,其中由初二年级学生演绎的戏剧《百万英镑》还被评为“最佳人气单项奖”。要知道,参赛者就是从“英文戏剧”课堂里选拔出来的初一和初二年级学生。对于一门每周仅开两节的选修课来说,能组织起学生出演就算成功,更何况还能斩获奖项。

这好像是为5月底在杭举行的“新初中”教育模式研讨会所做的预热。因为初中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只有考试成绩、卷面分数的教育无论如何都撑不起一个丰富、多变、跃动的人生阶段。而事实上,初中教育如今已成为整个基础教育的“洼地”,有人甚至用“铜头铁脚豆腐腰”来揶揄它。

“我们要认真地从初中这个学段在基础教育中所处的位置和初中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来对初中进行定位,对‘新初中’进行解读。”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直言,需要有一些掌握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课程方案、教学手段与方法、评价机制、管理结构的学校来引领浙江初中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而在国家督学、浙江大学教授方展画看来,“新初中”一定是将“信心高于知识”“兴趣重于成绩”等育人准则奉为圭臬并能够落实、落细、落深的学校。传统的初中亟待“转型升级”,亟待转向着力于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教育新样态,亟待营造各尽其才、催人向上的学校新文化,努力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最优化成长。

会上,让蛟川书院“掌门人”吴国平引以为傲的不是该校考试成绩有多出色,而是始终坚持“人人都有亮点”的教育观。这些年来,蛟川书院广泛开设拓展性课程,近20个体育艺术类社团定期开展活动,同时把课堂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实施弹性作业和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让学生“快乐成才”。

“动力系统是一个学校办得多好的决定因素。”与会的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提出,这个动力系统包括校长的、学生的和教师的,其中,学生的动力就来自选择性。一个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和人生方向,必须通过他大量的自我选择和尝试,得到一些体验,不断地排除一些选项,最后才发现自己在哪里、要去哪里。而有了方向,也就有了动力。

4000多名学生,4000多张课表,1430个教学班,100多门课程……正在如火如荼推进课程改革的北京市十一学校俨然就是“新初中”的代表。“学校有200多个社团,到底200多少个,说实话谁也不知道。因为组团容易,活下来很难。”李希贵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管理的有限性带来学校的成长性”,颇值得沉思。

2015年3月,省教育厅下发指导意见决定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明确要“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为“新初中”勾画了一个发展轮廓。但在中考的压力下,一些初中学校对落实“选择性教育”思想和“让每一位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地发展”的理念,既缺乏深刻的理解,也存在着明显的信心不足。其结果是,课程虽然全面开花,却只注重数量,碎片拼凑,课程执教水平不高。

“应改革传统的划一课堂传授模式,探索‘导学课’‘讲授课’‘翻转课’和‘整理课’等课型模式。”浙大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吴巨慧提出,“新初中”要以课型创新为着力点,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下,形成学生显性的求知兴趣、活性的知识基础、个性的学业特长,致力于轻负高质的教育诉求,可持续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据介绍,浙大教育学院还将与杭州滨江区教育局开展合作,创办一所“新初中”,在这块实验田里实践他们对初中教育的新思考、新主张和新范式。其中,构建以跨学科整合为突破口的“双链式”课程体系以及打造以“自强、自理、自愈”为核心的生本校园文化,最引人瞩目。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