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育展台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4月12日 星期

C 基于“教师立场”,构建教育“最强大脑” 生态场


C 基于“教师立场”,构建教育“最强大脑” 生态场

【教师的素质决定了一个区域教育发展的品质,决定区域教育未来的高度、深度和品质。江干区构建的“分类分层”的“T”型教师培训体系,立足于教师发展,给教师打造进阶平台。】

胡文英,是杭州市紫荆花幼儿园的教师,虽为民办教师,一直都享受江干区教育局对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免费培训政策,由一名普通的教师到区骨干教师,再到幼儿园业务副园长;由不会写论文到论文获中国学前教育协会一等奖,“我非常感谢教育局能像对待公办园的老师一样对待我们民办园的老师,不分彼此地培养我们。”她说。江干区是杭州外来务工人员流入的主要区域。据统计,至2016年江干区民办非编教师已接近1400名。为了促进民办教师的专业发展,江干区率先每年对民办幼儿园划拨100万元专项培训经费,实施幼儿园民办教师千人培训计划,努力实现民办教师培训“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

“在江干区做新老师是有福的!”是笔者走访新教师时听得最多的话。问起培训,教师们七嘴八舌,气氛热烈。孔迪明,现任杭州市采荷中学七年级8班班主任兼科学教师。短短两年,他就获得了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大赛一等奖。他说:“新教师培训有一个拓展项目是‘雷区取水’,大家发现这一项目凭借一己之力,这是无法完成的,最终在所有新教师的齐心配合下,我们找到了16种获得水的方法。这最好地诠释了新教师培训时听到的一句话,‘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走可以走得很远’。”金国菲,是杭州市采实教育集团2013届新教师,代表江干区参加了杭州市第一届道德与法治优质课评比并荣获一等奖,她说,她的成功与3年前在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培训时设立的目标密不可分。

像她这样的教师很多,正在江干区实现跨越式成长。江干区每年新进教师达三四百名,新建学校几十所,教师总数急剧增加,学校幼儿园总数急剧增加。江干区构建“三年基础,二年提高”的“3+2”新教师课程体系,培训形式注重实践导向,夯实了新教师队伍发展基础。第一年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为重点,通过开展访“最美教师”等活动,完成新教师师德师风学习的第一课。第二年以课堂教学实践能力为核心,通过组织以学科为单位,人人参与的“钱塘新潮”新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提高新教师教学实践与反思能力。第三至第五年则以强化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为重点。

江干区构建的“分类分层”的“T”型教师培训体系,走在了全国前列。以分类培训为横轴,包括全员培训、新教师培养、骨干教师培养、班主任培养、干部培养、民办教师培训、培训者培训等七大培训模块。以分层培训为纵轴,形成“三层次骨干教师—新锐教师—二层次骨干教师—精锐教师—名师培养”的专业成长梯队。

经过实践探索,面向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多维度、全覆盖”的区域教师专业发展“T”型培养模式已初步形成,这样的模式为培育教师们的“最强大脑”建构了最合适的“生态场”。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