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诗语
在温州市实验中学,一袭长裙的刘彩萍周身点缀的,是流淌不息的爱。她脖子上的挂件,源自2016级学生的巧手;肩上的背包,由2020级学生一针一线钩织而成;手腕上的串珠,是2023级学生一颗颗用心串联的;就连那个贴满38名学生灿烂笑脸的独特手机壳,也是学生们为她准备的惊喜。从教25年,在19年的班主任生涯中,她陪伴了9届学生成长,用爱与真心将一届届学生凝聚为一个团结的大家庭。
这个大家庭的精神内核,是在一场场公益实践中浇筑成的。刘彩萍的公益育人理念萌芽很早,早些年她就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办报、办环保时装秀。担任班主任后,她将这份理念带入班级建设,在校园里和公交站台设置爱心伞,学生轮流担任管理员;在校运动会期间,学生们还当起“速递侠”,把“爱心牌”温补茶和暖心粥派送到师生手中。
她跟学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带领他的学生来到一片长满杂草的荒野,提问学生该如何清除杂草,大家说用火烧、用铲子铲,而苏格拉底的方法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做公益,就是用美德占据学生心灵的过程,把花种在心上,得一世芬芳。”
真正让学生的公益之路走向深远的,是2013年启动的“感恩抗战老兵”脐橙义卖项目。契机源于一次班会——一名学生分享了其了解到的抗战老兵的晚年境遇,学生们深受触动,萌生了为他们做点什么的念头。于是,在与公益组织的合作下,义卖脐橙活动成了每年冬天的盛事。项目起步并非一帆风顺,“最初我们不知道要提前申报场地,还被驱赶过。大卡车只能半夜将脐橙运进市区,我就拉着丈夫一起卸货,再一箱箱检查品质”。所幸,随着支持者越来越多,这份爱心如雪球般越滚越大。
12年的坚持,售出上万斤脐橙,筹集10余万元善款,奔赴鹿城、龙湾、瓯海等地探望老兵70余人次。对于每一届学生,这项活动没有随着他们初中毕业而终止,每到义卖和探望老兵的日子,他们纷纷从各地赶回来,与刘彩萍共赴这场爱心之约。公益的背后,是无数动人的故事。有人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第一时间与老兵分享;有人苦练厨艺,为给老兵烧一顿饭。有一位97岁高龄的老兵,颤巍巍地拿出笔记本让学生们留下联系方式,在学生们临走时敬上一个庄严的军礼。这一幕,让一名学生在他的感想中写道:“我们致敬老兵的步伐要快一些,再快一些。”
为何刘彩萍的班级能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善力?她用“狄德罗睡袍”的比喻,道出了其中的育人智慧。“当你拥有一件华贵的睡袍,就会觉得周围的家具都与之不配,想要换新的。”她解释道,“同样,当孩子们认同了这个充满正气的集体身份时,他们便会自觉地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让行为与这个称号相匹配。”
公益的种子在学生心中发芽开花,他们不仅懂得承担社会责任,也更加懂得如何表达爱、传递爱,一个温馨有爱的班集体便是最有力的体现。“班主任节”那天,学生们神秘地让刘彩萍拉住一根从天花板垂下的丝线。她轻轻一拉,缤纷的花瓣从头顶倾泻而下,藏好的横幅应声展开,上面写满了真挚的祝福。学生们还制作了“心愿大转盘”,让她每天抽取一个由学生兑现的温暖承诺。“你陪我们长大,我们带你重回童年。”这句学生对刘彩萍说的话,或许就是这场师生情谊最动人的注脚。
“陪学生有滋有味地学习、生活,是我一直在做而且喜欢做的事情。”刘彩萍会早早了解每名学生的生日愿望,送上独一无二的礼物:为擅长单簧管的女孩定制承载其演奏曲目的有声相框,为热爱书法的男孩送上镌刻其得意之作的水杯,为双胞胎姐妹制作记录她们相伴瞬间的创意照片小卡……除了实物,还有精神礼物,例如她授予勤奋上进的学生以他们的名字冠名的“学习法”,这些礼物都是对学生个性与才华的“特别看见”。
寒冬将至,温州市实验中学门口的脐橙摊又将支起。一届届学生在公益长跑中接力着爱与责任,而刘彩萍始终站在他们身边,守护他们在爱的氛围中自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