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诗语
在那本名为《一树花开》的影像集封面上,呈现着3张照片:梧桐树下练习萨克斯的少年、仰头观赏一树繁花的学生背影、人群中粲然一笑的学子。周晓天从280多张照片中选出这3帧,用以代表他理想中的校园。“你能直接地感受到生命之美。”他说,“生命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走在衢州水亭门的老街上,周晓天会习惯性地拐进一个院落。这里曾是他的恩师、画家周一云先生的故居,如今旧宅已去,唯余老树空亭。然而在他心中,墙上的古琴、画案的墨香、恩师运笔时恬静的身影犹在昨日,构筑了他青年时代的精神原乡。更早的美学启蒙则来自家庭,受父亲影响,中国画山水花鸟的意境陶冶着他的童年,悄然奠定其一生的审美底色。
这位衢州高级中学原党委书记、校长,用15年时间在一所学校里实践着他关于美育与生命教育的理念,用镜头把他的教育理想具象化呈现。今年9月,周晓天的影像集出版;10月,同题影像展在衢高艺术楼开展。在一张张照片里,我们看到了教育者心中盈满的光、美、爱与温暖,看到了生命的灿烂。
捕捉青春的生命力
2011年,衢高来了一位爱摄影的副校长。烂柯山下,乌溪江畔,衢高校园宛如一幅展开的山水长卷。周晓天拿着相机,拍树林中晨昏变换的光影,拍四季的花海和梧桐大道,拍得最多的,是那些青春洋溢的年轻生命。
“相机是我的另一支粉笔,摄影是育人的开始。”当镜头捕捉到在晚霞中奔跑的红衣少女、驻足樱花树下的少年、军训场上坚毅的面庞,这些打动周晓天的瞬间没有止步于相册之中。他让照片化作一扇窗,让更多人为其中跃动的生命力所感染。
那个傍晚,周晓天在校园里拍下一名站在路中央静静赏樱的男生,随后在朋友圈发起“寻人”:“这位同学,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班的?在繁重的课业下,多少人已无暇关注身边的美好,你赏樱的姿态感动了我,这不正是少年在春天里应有的样子吗?”这句话击中了无数人的心,“樱花少年”的故事不胫而走,成为一场关于生命教育的叩问。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怀着这样的信念,周晓天用镜头探访着这些独特的“小宇宙”。他跟拍那名奔跑的女生项晓瑜,展现她平凡却饱满的一天:教室里思索的神情,练舞房中旋转的身影,林荫道上与友人并肩时的笑靥……这组题为《在衢高,有一个女孩奔跑在逐梦的路上》的照片,让一个鲜活立体的青春形象跃然眼前。
按下快门只需刹那,但记住每一个名字、读懂每一个故事,却需要以心为契。在《一树花开》中,每一帧经年累月的画面旁,都附有细腻的描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周晓天都一一珍藏着。
这份待人的用心,学生最能体会。一名体育生在给周晓天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不知道您是怎么了解我们的,在茫茫数千人的学校里,清楚地记得我,或是其他人,这中间一定有您的用心。”原来在一次训练时,周晓天走到她身边,对她说:“你就是那个其他3项很好,800米差一点的学生吧,好好努力,别辜负自己的汗水。”
作为语文教师,周晓天更是将光影与文字完美地融合。在一节主题为“向青春举杯”的高一诗歌课上,他把在前不久军训中拍摄的照片发给学生,请他们各选一张,配一首小诗,并逐一面批指导,反复修改了一个月。照片和小诗在校园橱窗里展出,学生们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就像他擅长发现美的瞬间,他也擅长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2020级学生朱佳怡至今记得周晓天对她说的一句话:“朱佳怡,你可以凭你的文字谋生。”周晓天看到了这名“偏科”女生出众的文学素养。如今翻开影像集,还能看到她站在讲台上分享作文时自信的模样。
而对朱佳怡而言,比这句话更难忘的,是周晓天的眼睛——那双眼睛里有坚韧、慈爱和光辉。周晓天工作繁忙,常高强度用眼,一次课上,他因眼疾向学生致歉,觉得影响了课堂质量。同学们埋首看课本时,朱佳怡悄悄抬头,发现周晓天正摘下眼镜揉眼睛。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周晓天脸上,她清楚地看见了老师因不适而渗出的泪水。“那一幕震惊得我说不出话,当时低下头就哭了。”后来在教师节,她写下:“但念师恩似海,滚滚载尽行舟。”多年后再忆起,朱佳怡依然喉间哽咽。
以生命影响生命
“教师是‘捧’出来的,不是管出来的。”这句朴素的管理哲学,贯穿了周晓天在衢高的治校实践。2017年周晓天任校党委书记兼校长后,他正式提出美育与生命教育的理念,这是对学生和教职工的共同期许。在他看来,幸福的教职工是培育幸福的学生的前提,而理想的校园,理应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感受到温暖。
10余年来,他的镜头不仅记录着学生的青春,也为教师们留存下教育生涯中珍贵的记忆。他用自己的方式“捧”着每一位教师。在数学教师应水平即将退休之际,周晓天跟拍了他教学生涯的“最后时刻”:高考前的最后一课、最后一个晚自习、考场外的最后一次送考。随后,周晓天将几年来为应水平拍摄的照片精心编辑成一篇微信推文。这篇推文迅速引发社会关注,媒体纷纷转载,这位默默耕耘数十年的老教师一夜之间成为“网红楷模”。
同样的温暖持续发生在更多教师身上:“带学生看流星雨”的班主任、被称为“无冕名师”的骨干教师、充满“儒雅诗人”气质的语文教师……在周晓天的镜头和文字里,平凡的教育工作者变成了“有故事的人”,诠释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真谛。
关怀不止于教师,后勤员工也不再是校园里被忽视的群体。“五一”国际劳动节学校举办“致敬劳动者”学生画展,美术生们为他们绘制肖像;服务多年的保洁员老李曾在“衢高之星”颁奖典礼上为学生颁奖;后勤员工王伟宏20余年无偿献血125次的事迹被广泛传颂……对每一个生命的平等尊重构成了生命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
在周晓天的推动下,学校从2017年开始进行全员应急救护技能培训,把对生命的重视落在了实处。至今,有4000多人在拿到高中毕业证书的同时,还拿到了红十字救护员证。2019级学生杨子铖用所学的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技能挽救了溺水的爷爷。生命教育在衢高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这里,珍视生命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与本能。彼此关心、互相照亮,这或许就是“以生命影响生命”最生动的写照。
为了生命的诗意栖居
摄影是定格瞬间的艺术,而教育是漫长的过程。周晓天深知,个体的生命力需要一片肥沃的土壤才能生生不息。他不仅在管理一所学校,更是在构建一个可供师生诗意栖居的文化场域。
由他一手创立的“柯山大讲堂”,自2013年至今已举办80余场。这是一个专注于美育的文化艺术讲坛,希望工程《大眼睛》的拍摄者解海龙、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等人都曾在此开讲。周晓天始终坚持讲堂的“无用之用”,拒绝应试导向的内容,让这里成为一片纯粹的精神高地。
对心灵自由的追求,也体现在周晓天对校园日常的观察中。他常常不自觉拍下许多背影——立冬午后的煦暖阳光里,2名女生坐在孔子像前的石凳上,或闲谈或发呆,享受着片刻闲暇;课间走廊上,4名男生趴在栏杆上,目光投向无垠的田野……这些背影让他恍然:学生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与心灵自在生长的空间,这种无拘的生命状态,正是他最珍视的风景。
“没有哪所学校像衢高一样,一进校门就是这样大一片花海。”谈到学校的美景,周晓天不无自豪,“油菜花、向日葵、荞麦花、格桑花依次开放,当初有人提议把这块田地用来种菜,我坚持要种花。美,要种进学生心里”。学生在花海中赏花、写生、摄影,在花香中放松身心,这片花海成为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命力量的美育课堂。2020年,油菜花结出的籽和籽榨成的油,被封存在玻璃中赠予每一名毕业生。带着这份“最浪漫的毕业礼物”,衢高的生命故事伴随学子奔赴四方。
2022年学校迁入新校区,周晓天借此时机重塑了文化符号。新校徽以太阳轨迹为灵感,校训“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则取自《庄子》。漫步校园,周晓天为记者讲述着风景背后的巧思。天地大美不言,而此间的每一处风景,都在进行一场无声的教化。
在“一树花开——衢州高级中学生命教育影像展”上,那些定格于往昔的画面,经时间沉淀,愈发显露出非凡的意义。一组摄于2013年高考前夕的学生肖像照吸引了众多目光,那是周晓天为他在衢高带出的第一届毕业生拍摄的,一人一张,神态各异。12年过去,当这些影像如时光胶囊般再度开启,封存的青葱岁月苏醒。一名照片中的男生激动地给周晓天发来消息,说要带着妻儿重返母校,看看当年的自己和同窗。
1987年,周晓天在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就读期间,在新东大教学楼右侧的一排展窗举办个人国画作品展。38年后,他在教育这块更广阔的画布上,画出了“一树花开”的美景。这幅画卷属于每一个衢高人,而它的笔墨,仍在时光中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