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生 刘召鑫
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时代画卷中,教育肩负着奠基者与引领者的重任。当人们的目光聚焦于顶尖学府与大城市高校时,我们不应忽视一股沉静而关键的力量——遍布各地的中小城市本科院校。它们深深植根于地方发展土壤,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战略支点。
在共同富裕的宏大叙事里,中小城市本科院校的角色早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教书育人,正演变为与所在城市血脉相连、同频共振的命运共同体,承担着四重使命。
其一,区域经济的“创新引擎”。这些本科院校是中小城市最高的人才和智力密集地。它们不应是孤立的“象牙塔”,而应成为驱动地方产业升级的“发动机”。通过定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推动科技成果在当地转化,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高校能直接将知识动能转化为发展势能,为地方“做大蛋糕”提供核心支撑。
其二,构筑橄榄型社会的“孵化器”。共同富裕的美好形态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高等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最有效的途径。中小城市本科院校让更多本地及周边地区的青年在家门口就能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并通过完善的职后培训体系,助力广大劳动者提升技能、增加收入。这直接为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优化社会结构输送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其三,教育公平的“承重墙”。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城市。大力发展中小城市本科院校,可以更好地让教育公平的阳光普照所有区域。它意味着,更多的学子不必远赴他乡、在尽可能减少家庭额外负担的情况下,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真正实现“在家门口上好大学”的梦想。这本身就是共同富裕在教育领域最生动的体现。
其四,引领精神共富的“文化灯塔”。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的统一。中小城市本科院校通常是当地的文化高地。通过开放图书馆、博物馆,举办高水平讲座、艺术展演,开展文化下乡等活动,这些高校能将优质文化资源辐射至更广阔的社区与乡村。同时,它们也是挖掘、整理、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核心力量,在守护文化根脉、提升民众文化自信与精神风貌上作用独特。
然而,在现实层面,许多中小城市本科院校的发展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地方财政乏力导致办学经费捉襟见肘;“凤凰难栖无名木”,区位劣势使得高水平师资“引进难、留住更难”;“闭门造车行不通”,部分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脱节,人才培养“产销不对路”;“孤芳自赏路难宽”,有限的科研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使其难以有效满足地方需求。这些困境若不能破解,其助力共富的使命便无从谈起。破解困境的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地走校地共生、融合发展之路。高校与所在城市,应是互相成就的奋斗合伙人。
首先,理念先行,从相邻到相融。地方政府需彻底转变观念,将高校视为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和城市名片,而非负担或附属。高校则要彻底摒弃“等靠要”思维,主动敞开校门,将服务地方作为自身发展的核心使命。双方必须形成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共享价值理念。
其次,机制为要,构建协同发展共同体。建议建立由市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和高校主要负责人参与的校地合作委员会,定期磋商,统筹规划。校地共同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产学研合作基地,共办人才招聘与项目对接会。让政府的政策、企业的需求与高校的智慧,在同一个平台上高效流动、精准对接。
再次,评价破局,点燃教师服务新引擎。改革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是指挥棒。必须破除“唯论文、唯帽子”的倾向,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中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解决实际技术难题、提供决策咨询等社会服务贡献的权重,激励广大教师把论文写在车间里、写在大地上。
最后,特色发展,打造不可替代硬实力。中小城市本科院校不能盲目模仿研究型大学或同类院校的发展路径,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紧密结合地方主导产业、特色文化,打造几个在区域内有绝对影响力和贡献度的品牌专业和学科,形成“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共同富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小城市本科院校生于斯、长于斯,其命运早已与所在区域紧密相连。当这些高校真正被激活、被赋能,成为嵌入地方肌体的“创新源”“人才库”和“文化魂”时,必将能更好地托举起无数个体与家庭的梦想,为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础贡献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这条路虽充满挑战,但前景广阔,值得大家共同倾注心血、奋力开拓。
(作者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高质量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