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 恒
翻阅泛黄的档案、挖掘尘封的细节、撰写生动的讲稿……不久前,浙江万里学院“何以万里”首届校史讲解大赛现场,学生们借助老照片、旧物件与数据图表,将沉睡的校史细节娓娓道来。一幕幕历史场景重现,传递着新一代青年对母校的深厚情感。
校史,承载着一代代师生接续奋斗的集体记忆,更是一座蕴藏精神力量的富矿。如何让校史资源真正“活”起来,成为立德树人的沃土?如何让学校精神在新时代延续血脉、浸润人心?本报记者近日就此走访了省内多所高校,进行了一番了解。
档案“活”起来,课堂“实”起来
“你们知道当时学校硕士学位授予权申请过程中克服了多少困难,获得了哪些方面的支持吗?……”在浙江财经大学校史馆,原浙江财经学院党委书记童本立摊开一张泛黄的校报,带着现场师生一起回到了22年前的时光深处。这是浙财大本学期新推出的“老教师讲校史”系列活动的一幕。
据介绍,学校首批聘请了9位老领导、老教工担任校史馆实践教学导师暨校史宣讲员。“老教师们本身就是校史事件的亲历者,他们的感触更加深刻,能补充很多档案展陈中没有提到的生动细节、鲜活故事,也更有感染力。”浙财大校史馆工作人员杨巍表示。而且,不同院系的老教师还会从自身工作经历出发,对院系发展史、专业发展史一并加以介绍,特别对新生完整了解校情、院情帮助很大。
为了让校史资源“走出”档案间,变得可亲可感,省内高校各有妙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迪臣路、藕舫路等校内道路取自历任校长的表字,遵义路、宜山路取自学校西迁的办学地。学校的校史文化节迄今已举办8届,成为传承学校精神的重要载体。浙江理工大学的校园里,学校创始人林启及校友史量才、林白水、朱新予的雕像是校园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们朝夕相伴。学校丝绸博物馆(校史馆)不仅将新生始业教育、校庆、党建等时间节点作为校史文化传播的重要契机,还大力发挥“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打造红色文化传播的阵地。
在不少高校,校史资源也在步入课堂,成为教育教学资源。在浙理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梅英看来,校史中记录的师生奋斗历程、爱国英勇事迹正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生动缩影。她会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上,通过介绍学校的前身蚕学馆以及蚕丝业的时代困境,让学生感知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重要性;通过杨贤江、吴先清、朱学锄等校友在五四运动中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伟大的五四精神;通过校友史量才坚持办报、被特务暗杀等经历,加深学生对革命道路曲折历程的理解……“校史资源中的这些生动案例让学生们觉得,原来那些曾经发生的事件,就在身边。如此代入感更强,课堂效果也比较好。”刘梅英表示。
浙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朱金玲也会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给医学生讲述老校长、国医大师何任的事迹和学校办学之路等内容。“将校史资源融入思政课,这些特色化的行业因素和本土化的校园文化能‘讲活’思政课的大道理,对提升课堂魅力、提高育人实效都有重要意义。”朱金玲认为。
故事台上见,精神做中悟
师生们趁夜色翻山越岭转移、饿着肚子高唱抗日歌曲;教师冒着炮火四处筹措粮食,带领学生辗转宁海等地,在烽火中守护教育的火种……今年9月中旬,由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师生自编自导的原创校史剧《迁徙》迎来了首次公演,生动呈现了学校前身鄞县县立临时联合中学的办学历程。
“我演绎的不仅仅是一个角色,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情怀、一份坚守。我要把先辈们教育报国的情怀传承下去。”剧组成员、2024级学生黄卫慈说。今年暑期,学校还专门组织了社会实践团队,重走当年的办学迁徙之路,引导学生挖掘校史根脉,感悟先辈百折不挠的精神。
如何让校史资源真正抵达学生的内心深处?杭州师范大学2019年至今已编排10部校史剧,从最初的《一师风潮》到今年9月与师生见面的《與同歌》,大家将经亨颐、陈望道、俞秀松、李叔同等一批知名校友的故事搬上了舞台。
“校史剧要贴近事实,尽可能地去还原历史事件,因此前期调研往往要花上比剧本创作、演员排练更长的时间。”负责校史剧导演与编剧工作的杭师大校园文化中心主任张磊介绍。比如在《追望大道》这部剧的准备过程中,团队不仅查阅了校档案馆、校史馆,还前往陈望道长期工作的复旦大学进行史实调研,拜访了陈望道当年的学生。
“学生们在排演过程中受到了精神的洗礼,更加了解前辈的奋斗故事,了解了学校悠久的历史,也产生了荣誉感和自豪之情。”张磊告诉记者。校史剧编排6年下来,第一批参演学生早已走上工作岗位,其中一些师范生也在任教的学校里成立了话剧社,开始编排红色历史题材的剧目。
浙江工业大学各学院在今年新生始业教育活动期间组织学生集中观看学校首部原创校史话剧《您好,李寿恒》。这部剧以学校前身浙江化工学院院长、教授李寿恒的真实事迹为蓝本,呈现了师生们当年坚持办学、艰苦科研的动人篇章。学生们看完剧后感叹:“我们这代人几乎没有经历过缺实验器材、没水没电的生活,但前辈们经历过,还咬牙坚持了下来。我第一次有了责任感——他们打下了地基,现在该我们往上盖楼了。”
浙江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校校史不仅是过往的记录,更是面向未来的精神基石。浙江高校正通过多元路径,将校史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相融,耕耘出一片充满生机的育人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