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十四五”规划实施进入收官决胜的关键阶段。为系统梳理各地在“十四五”期间的特色成果与实践经验,生动展现教育改革为师生带来的获得感,并为“十五五”规划的科学谋划奠定坚实基础,本报即日起推出《教育“浙”五年·访谈》专栏,对话各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张纯纯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十四五”期间,宁波坚持以强化高等教育枢纽功能为核心,加强政策协同与资源整合,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高等教育迈入了内涵式提升和跨越式发展的高速期。其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战略谋划与发展智慧?近日,记者采访了宁波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毛才盛。
记者:“十四五”期间,宁波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体现在哪些关键指标和标志性成果上?
毛才盛:“十四五”以来,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举全市之力推动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跨越。
在规模与布局上,宁波高等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全市现有高校17所,包括普通本科高校9所、高等职业院校7所、成人高校1所,高校校区实现了区(县、市)全覆盖。其中,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成功获批新型研究型大学,宁波高等教育体系更加多元化。
在质量与内涵上,宁波高校综合实力全面提升。例如,宁波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持续高位推进力学学科建设,水产学科入选省登峰学科,实现全国重点实验室和自主培养两院院士零的突破,2025年申报2项国家科技奖入围第二轮评审;宁波工程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3所应用型高校获批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硕士学位点数量大幅增加;宁波工程学院杭州湾汽车学院获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大学、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全面启动职业本科教育。
与此同时,宁波持续深化与浙江大学等高校的战略合作,扎实推进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和宁波国际科创中心“一院一中心”建设,加速引进优质科研项目与成果,打造校地合作典范。
记者:取得上述成绩,宁波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思路是什么?
毛才盛:5年来,宁波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重点推进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高标准谋划高等教育强市建设。市委、市政府始终将高水平大学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等事项纳入城市发展顶层设计。高规格召开全市高等教育强市建设大会,出台《关于加快普通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形成了高等教育发展“1+6”政策体系,构建全链条、全方位协同的决策与实施机制。
二是建立健全教科人一体统筹机制。市委教育工委建立月度例会机制,定期研究教科人一体支持高校发展事项,构建起“政府统筹、教育牵头、多部门协同”的支持高校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系统推动任务一体部署、资源一体配置、改革一体协同。
三是“一校一策”推进高校分类改革。市政府印发了支持宁波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大学等4所高校“一校一策”方案,明确未来5年各校发展定位、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一揽子支持政策,引导和支持高校在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3类发展赛道中特色办学、错位发展、争创一流。
记者:“十四五”期间,宁波的产业能级取得了跃升发展,如何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区域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毛才盛:为宁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坚实的人才与智力支撑,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核心使命。
一是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宁波高校主动对接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求,大力推动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十四五”以来,全市高校新增人工智能、无人机应用技术等128个新兴专业,停招44个就业状况不佳专业。学科水平持续提升,累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60个、省一流学科34个,2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同时,宁波投入5亿元实施高校学科专业“161”工程,即校企共建10个登峰学科、60个优势特色学科和100个重点专业,并与一大批本地龙头企业不断扩大深度合作,有效打通学科链与产业链。
二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宁波持续深化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获批1个国家级、1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同时,以工程师人才培养改革为突破口,系统布局“卓越—产业—现场”三级工程师学院体系,并全面推行校企“双院长”“双导师”制度和项目化教学,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十四五”期间,在甬高校累计为社会输送毕业生超过25万名。近3年,高校累计开展各类社会培训达190万人次。
三是在科创平台建设与成果转化方面,全市高校已建成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全省重点实验室7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高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00余项。此外,通过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和区县创新研究院,常态化开展成果对接与服务产业活动,近3年校企合作项目超过6000项。
记者: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宁波高校的人才队伍结构和整体水平有哪些提升?有哪些经验做法?
毛才盛:近年来,宁波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在结构与水平上实现显著提升,形成高层次人才集聚的良好局面。这一成效得益于宁波系统化、精准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一方面,实施高层次人才倍增计划,围绕重点学科与高能级平台建设需求,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和需求清单,推动精准引育。近两年新引进博士教师超1500人,专任教师博士比例提升至46.9%。另一方面,深化校企协同共享机制,全面推行“产业教授”“科技副总”双聘制度,目前已选聘“产业教授”147名、“科技副总”144名,并启动了新一轮选聘工作。同时,积极探索校企“双招联培”博士后模式,例如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与16家龙头企业共建博士后联培基地,已招收博士后12人,该模式还入选了浙江省“创新浙江”典型案例。
记者:面向“十五五”,宁波对高等教育发展有何构想?
毛才盛:下一步,宁波将从以下三方面加快打造高等教育强市。
一是提升高水平大学枢纽能级。支持宁波大学高质量推进“双一流”建设,整体水平实现快速跃升;支持宁波东方理工大学高起点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实现博士授予权单位突破;支持宁波诺丁汉大学建设一流中外合作大学,稳步扩大理工科博士生培养规模。同时,引导应用型高校提质发展,积极探索职业本科大学发展新模式。
二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服务能力。以高校学科专业“161”工程引领高校学科专业特色发展,教育部A类学科达到2个以上,ESI全球前1%学科数量增长50%以上。加快推进学科专业服务宁波产业行动计划,推动高校与“大优强”、“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合作开展科研攻关和人才培养,力争85%的高校在校生所学专业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紧密对接。
三是系统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稳步提升高校办学层次,大力推进专业硕博点建设,实现全市高校硕博学位点数量稳步增长,支持职业技术大学开展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力争新增3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0个以上博士学位点、40个以上硕士学位点,实现研究生在校生规模达4万人,占比提高至1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