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邵焕荣
安排企业技术骨干现场讲解维生素D3合成工艺,实时调取薄层换热灭菌数据解析“连续灭菌”原理,手把手指导学生操作新型分子蒸馏设备……近日,省级“产业教授”、浙江花园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建刚将“药物分析”课堂搬进了企业分析化验室,为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制药工程学院的20余名学生带来了一场沉浸式实操教学。“说实话,挺震撼的!”课程结束后,学生李旦旦感慨道,“整堂课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全是实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我们边看、边学、边干,收获远超预期”。
“产业教授”即企业技术人才到高校担任兼职教授,是推进产学研合作与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今年,我省共从百余家企业中选聘了125位省级“产业教授”,涵盖人工智能、新材料、低空经济等多个前沿领域。各设区市与高校也积极跟进,陆续启动市级、校级“产业教授”选聘工作。随着机制全面铺开,如何真正引好、用好“产业教授”,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课程革新与科研攻关中的独特作用,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为此,记者采访了多位高校相关负责人与“产业教授”代表。
按需设岗,多维引才
不久前,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举行首批“产业教授”聘任签约仪式。温州楠田艺术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小鹏正式受聘,并担任设计学专业黄杨木雕方向的联合硕导。
“我只有专科学历,能当好‘产业教授’吗?”接过聘书的那一刻,叶小鹏难免有些紧张。不过,产品设计系主任吴群却对他很有信心。“叶小鹏是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也是叶氏黄杨木雕第六代传承人,不仅技艺精湛、美学创意独特,还善用市场化思维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连直播也做得风生水起。”吴群直言,这些能力正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急需加强的,也是该校此次打破常规的重要依据。
选聘“产业教授”一般有职称和年龄要求,学校也可根据人才的具体情况“破格”聘用。翻开浙理工的首批选聘名单,类似叶小鹏的情况并不少见。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兴兴与联合创始人陈立突破职称限制,受聘为机械工程学院“产业教授”;56岁的杭州万事利丝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廷方也突破年龄限制,受聘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产业教授”。
“选聘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我为主、按需设岗、唯才是举’,不看名气,只看是否合适。”浙理工人事处处长杨晓刚介绍,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需求摸底,各学院结合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发展需要,共提出具体岗位需求50项。在此基础上,学校不拘一格、按需引才,首批聘任35位“产业教授”。
“产业教授”是企业人才为高校赋能的重要桥梁,在实践中,常常面临“校热企冷”的困境。“待遇吸引力不足、保障机制不够完善,且对受聘者个人的职业成长支持有限,导致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参与意愿普遍不高。”金职大人事处人才一科科长王升说。为此,该校制药工程学院创新推出“双聘双融双薪”机制,通过双岗聘任、双融互促、双薪保障,柔性引进刘建刚担任“产业教授”,并同步制定《“产业教授”权责清单》,明确权责边界,实现权责利统一。一系列配套激励政策也同步落地,如探索设立专项奖励基金、横向课题收益按30%比例反哺团队、专利产业化成果给予发明人5%收益分成,切实增强了岗位的吸引力。
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与对接平台,是阻碍高校选聘工作的另一大难题。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院长祝迎春对此感受颇深。近年来,面对当地半导体产业的飞速发展,承担技能人才培养重任的丽职院急需引入企业技术骨干补充师资,却苦于学校自身力量有限,难以精准对接合适人选。
“既找不到,又请不动。”祝迎春坦言,向外借力成了必然选择。在丽水市委人才办与市教育局的牵头带动下,该校创新构建了“三评三聘”机制。该机制以当地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由市委人才办组织开展“三评”遴选:一评由企业评估人才的技术贡献度,二评由行业协会评判人才的行业影响力,三评由县域人才中心评定人才的服务意愿,让真正具备产业实践能力的优质人才浮出水面,并纳入“产业教授”专家库。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分层聘任方式,将产业人才同步匹配至学校、市域及省级平台。这一机制有效地打通了丽职院的引才渠道。得益于此,目前学校已成功聘任省级“产业教授”1位、校级25位。
学校搭台,“教授”唱戏
“‘产业教授’进校要避免引而不用、用而不深。”省教育厅干部人才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的选聘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常态化、深层次的合作机制。要真正发挥“产业教授”在产学研融合中的桥梁作用,高校必须主动作为,构建全方位的“产业教授”服务体系,在科研设备共享、项目联合申报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确保每位教授“有事可干、有台可上、有果可出”,充分激发其积极性与创造力,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要让‘产业教授’有事干,更得明确怎么干。”浙江海洋大学人事处处长姜华帅介绍,学校创新实施了“项目制推进、清单化管理”的工作机制。今年8月,舟山六横海洋牧场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永虎受聘为省级“产业教授”。学校随即与刘永虎签订了中长期合作协议,明确以“三维融入”为主线推进项目制合作,并围绕3个方向为他制定了专项任务清单:在学科建设上,将参与水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负责增设产业实践相关模块;在人才培养上,要定期带领学生深入“海上牧场”,参与一线科研项目;在科研攻关上,依托其所在企业的海洋牧场资源,双方将联合开展生态养殖技术研究,并设定3年内联合申报省级科研项目、培养不少于5名研究生的具体目标。浙海大还专门设立了“双联系人”制度,双方共同负责协调推进,并通过常态化的进度核验,确保各项任务扎实落地、成效可见。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则另辟蹊径。“‘产业教授’大多在企业承担生产或管理任务,能投入学校教科研的时间有限,难以持续深入参与,容易陷入‘短期合作、零散参与’的困境。”该校人事处处长池春阳介绍,为破解这一难题,学校创新构建了虚拟教研室,建立了“线上+线下”“集中+分散”相结合的灵活参与机制。通过虚拟教研室平台,“产业教授”能跨地域参与教学研讨,有效促进了跨校、跨区域的优质资源整合与教学协同创新。
“‘产业教授’的价值不仅在于带来什么,更在于链接什么。”杨晓刚直言,用好“产业教授”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其背后的产业资源、实战经验与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科研创新链条真正融合,从而实现教育、科技与人才的协同赋能。这一理念在杭州嘉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吴振华受聘后得到了实践。浙理工与该企业联合共建了基因治疗研究中心,并以吴振华为核心,依托其基因治疗研究项目,组建了一支科研创新团队。团队不仅会聚了3名校内青年教师和2名研究生,还成功引进了2名高层次人才,形成了引才、育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格局。
“找准双方需求的契合点,才能实现真正的双向赋能与共赢。”吴振华表示。目前,他正联合杭州市钱塘区生物医药港的多家药企共同开发一门实用课程——“创新药物研发”,预计于明年上半年正式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