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嘉琦
“这周我的‘作业’积分超过班级平均线啦!”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第四小学的学生倪雨薇,每隔几天就会打开教室希沃白板上的“师生通”评价平台,查看自己在科学课上积攒的“海豚币”。她说,看着积分一点点上涨,探究科学问题的劲头也越来越足。
倪雨薇对“海豚币”的这份期待,如同科学教育评价改革在校园里投下的一颗石子,在她心中漾开了求知的涟漪。“传统科学学科的评价,往往简化为期末成绩单上的一个‘优’或‘良’,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科学素养的动态形成过程。”学校教科室主任张玲燕表示,“科学素养体现在每一次提问、每一个实验、每一回小组讨论中。因此,我们希望将结果评价转变为过程评价,让成长轨迹清晰可见、可追踪。”
自2023年起,学校以新课标为大纲,结合本校学生实际,量身打造了一套科学课堂过程性评价体系。体系涵盖“课堂纪律”“小先生讲学”“作业”“学业水平”4个模块,每块内容都细化为可操作、可量化的评分项。例如,“作业”模块不仅关注作业的完成情况,也重视实验记录的完整性;“学业水平”模块则侧重学生在科学项目实践活动中是否有成果产出及项目反思能力。针对学生“不善表达”的普遍情况,学校特别增设了“小先生讲学”模块,锻炼学生“开口说”的胆量和敢于争辩的科学思维。
如何让评价机制长效可持续?学校将评价标准嵌入“师生通”综合评价平台,融入学校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依托这套评价体系,教师课后第一件事,便是将学生的课堂表现通过“海豚币”积分的形式进行对应记录。参照评价结果,系统会自动生成学生的科学素养数字画像,直观呈现各维度积分。
对学生而言,清晰的数字画像能极大增强科学学习的内驱力。“看到自己的短板后,就更有动力去突破。”四年级学生谢宛纯在查看数字画像时,发现“小先生讲学”模块积分较低,是自己的弱项。之后,她主动争取课堂发言机会,有意识地练习表达,积分也不断上升。如今,她不仅能自信开口,还能把实验步骤和科学原理条理清晰地阐述出来。
对教师而言,数字画像也成为精准教学的“指南针”。副校长、科学教师林浩每周都会查看班级学生的科学数字画像。他曾注意到,学生小刘在“作业完成与订正”模块上得分偏低,但在动手实验操作方面表现突出。于是,林浩有意识地在实践探究类作业中为小刘加分,强化其优势,逐步引导其建立对科学学习的整体信心。渐渐地,小刘不仅热衷实验,对待书面作业也更加认真了。
该评价体系还推动科学学习向课外延伸。除了课堂表现评价,学校专设“项目学习评价”,将家庭实验等课外实践纳入“学业水平”模块,作为重要加分项。
今年暑假,一场由张玲燕发起的“家庭科学实验倡议”,在她任教的班级里得到了出乎意料的热烈响应。在“海豚币”的激励下,学生与家长合作,纷纷化身“家庭科学小达人”。他们不仅完成了一系列创意家庭实验,更以视频形式完整记录了从准备材料、演示步骤到阐释现象与原理的全过程。“完成高质量的家庭实验,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这对提升科学思维和深化理解大有裨益。”张玲燕评价道。更令她欣喜的是,活动效应持续发酵:如今,对科学实验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越来越多,部分学生甚至配备了显微镜等器材,在家中创设了实验室,将科学探究融入日常生活。
此外,“师生通”评价平台还设置了积分兑换通道,“光的直线传播”等趣味实验课成为热门奖品。学生马宇洛就用积攒的“海豚币”兑换了一节实验课。在教师指导下,他利用红光笔和烟雾观察光线路径,理解了光在介质中可见的原理。“我还要多赚‘海豚币’,兑换更多有趣的实验课!”他兴奋地说。
林浩表示,构建科学课堂过程性评价体系的初衷,正是想通过数据打通“教、学、评”闭环,看见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下一步,学校计划引入AI智能体,完善“捣鼓实验室”智慧空间,通过AI助教为学生的实验操作提供实时反馈与指导,让科学素养的培养进一步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