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余立峰
“全面推行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这一写入有关文件的刚性要求,彰显了“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深化。政策脉络清晰指向青少年体质提升的迫切性。然而,在基层实践中,课时挤压、师资短缺等困境催生的形式化统计,却让政策面临落地考验。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回归政策本质,构建“校内提效、校外拓维、校家社协同”的实施体系。
政策落地的现实梗阻,折射出教育资源配置的深层矛盾。课时安排首先成为校长们的“心头难”:国家课程方案与在校时长限制形成双重约束,部分学校通过压缩单节课时凑数的做法,实则扰乱了教学节奏。更突出的是师资缺口——小学体育专职教师本就供给不足,额外增加的课时让“一人多岗”“其他学科教师代课”成为常态,教学专业性难以保障。在这种资源错配下,“课间延长5分钟计入运动时间”“课后拓展选择性参与”等变通之举,虽看似完成了量化指标,却背离了“促进健康成长”的核心目标,沦为数字游戏。
走出形式化误区,首要前提是重构对“体育每天2小时”的认知体系。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早已明确,体力活动涵盖玩耍、家务、出行等所有消耗能量的骨骼肌肉运动,体育锻炼仅是其中有计划的亚类型。这意味着政策强调的“综合体育活动时间”,本就包含校内、校外两大场景,而非局限于操场之上的规范训练。某些学校的实践颇具启发:通过体育作业打卡、家长陪练打卡等形式,将运动场景延伸至家庭,既规避了校内资源不足的限制,更培养了学生的终身运动习惯。这种认知升级,为资源整合提供了理论支撑。
校内提质增效,是落实2小时要求的基础工程。有的学校微空间改造经验值得借鉴:将走廊改造成运动长廊,在转角设置跳绳点,把天台建成“空中运动场”,让有限空间发挥最大价值。课程设计更需突破单一模式,在田径、球类等常规项目外,引入抽陀螺、飞盘等传统与新兴项目,通过班级赛、年级赛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师资保障方面,教育部出台的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新政提供了路径:打通退役运动员任教通道,将课后指导计入工作量并与绩效挂钩。浙江省教育厅倡导的每天一节体育课包含体育活动课。这些举措正在破解师资短缺的痛点。
校外场景拓展,是填补时间缺口的关键支撑。家庭作为重要场域,需要从旁观者转向参与者。学校可倡议绿色接送,鼓励步行、骑行替代机动车,将通勤转化为自然的体力活动;托管时段则可邀请家长志愿者主导体育活动,既缓解师资压力,又深化亲子互动。社会力量的介入更能丰富供给: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提供专业训练,社区开放运动场馆,基层赛事为学生搭建展示舞台,形成“练、训、赛”一体化体系。这种多元协同,让运动从学校任务变为生活日常。
从“体教融合”到“五育”并举,体育从来都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能强健体魄、控制近视率与肥胖率,更能通过运动中的协作培养品德,通过规则意识涵养人格,通过多巴胺分泌呵护心理健康。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绝非简单的时间叠加,而是一场教育理念的革新。它要求我们超越课时思维,建立健康思维;打破校园边界,构建协同生态。
当校园的专业指导、家庭的温暖陪伴与社会的多元支持形成合力,当运动从“要我参与”变为“我要参与”,“体育每天2小时”才能真正实现从形式达标到健康赋能的跨越。这既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更是为民族未来筑牢健康基石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