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孔晓玲 赵春艳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是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关键工程。杭州市上城区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在区域层面进行了系统性、创新性的探索,其核心路径在于以强有力的党建引领,将蓬勃生长的“红巷思政”区域研训品牌作为核心驱动,有机融入并全面提升区域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为“浙江模式”贡献生动的样本。
一、党建引领,强化顶层设计
上城区将“敢为天下先,甘当孺子牛”的红巷精神,作为上城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核,以“全链条贯通”强化品牌支撑,完善“党总支牵头定方向、院班子协同抓落实、五部门联动破壁垒、全员性卷入扩参与”四项机制;以“矩阵式项目”夯实品牌内涵,立足区教育学院课程教学、教师研修、课题研究、数智赋能四大专业领域,推出九大项目矩阵,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从有体系向高品质跨越。
二、专业赋能,深化内涵建设
上城区特别关注专业赋能,做好课程贯通实现内容有序衔接、师资共建促进队伍协同发展、教研联动搭建共研共享平台等三项工作。
区域用好《我在红巷学思政》读本,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形成“三课贯通、‘五育’融合”的区域课程集群。挖掘红巷精神、宋韵文化、健康中国、科学家精神等本土资源,开展“红巷故事进课堂”活动,联合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同上一堂思政课”等活动,聚力共建大中小学一体化“金课”,形成了“统编教材+区域读本+校本课程”的课程集群,有效破解了各学段教学内容重复或脱节的问题。
区域着力构建“区—片—校”三级研训体系,联合高校思政研究智力团队,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备、同研、同讲”活动,通过开设思政教育一体化研修课程、成立思政课一体化种子班学员队伍、组建“红巷新语”青年骨干教师小组等方式,培育了一批能够胜任跨学段教研的核心力量,实现了师资队伍的纵向贯通与整体素质提升。
打造全国吴山思政教育论坛等高能级交流平台,吸引全国超万名教育工作者参与,传播区域经验、汇聚专家智慧。常态化开展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联合教研,围绕“责任”“法治”“传统文化”等共同主题进行课例研究。
三、全息融通,拓展多维载体
要做好区域思政教育一体化工作,需要对接资源、拥抱新科技等,即盘活红色资源深化实践育人、拥抱数字技术赋能课堂变革、推动全域协同构建育人同心圆等。
区域深度挖掘本土红色文化,将小营红巷、钱学森故居等点位串珠成链,打造红巷研学路线与数字红色地图;与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多家单位共建新时代红色教育基地,组织浙江英烈故事宣讲团,开展“清明思政大讲堂”“行走的思政课”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触摸历史脉搏,让红色基因融入精神血脉。
区域积极探索“AI+思政”融合创新,依托思维课堂观察分析实验室,在多所学校试点建设思政AI观课室,运用大数据进行课堂诊断;开发“云上红巷”数智资源包,上线系列微课,并引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还原红色场景,打破时空局限,提升学习沉浸感,推动思政教育从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
成立新时代思政联盟,设立新时代思政一体化联盟小记者站,实现资源共享,拓展实践载体,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全域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与杭州师范大学合作在淳安成立了杭州市首个乡村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实践基地,体现了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
面向未来,上城区将继续挖掘红巷精神时代价值,推动一体化建设从“有形”向“有神”深化;强化数智赋能,重点打造“红巷AI导师”、建设“全息红色空间”,实现更精准的个性化学习支持;推动经验转化,以课题研究深化行动,在省级规划课题“红巷思政:基于红色街区创新育人模式的区域探索”的牵引下,推动实践探索向理论升华,总结实践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上城‘红巷思政’实践指南”,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贡献更多的“上城智慧”和“上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