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10月31日 星期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浙江实践与展望


□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课题组

浙江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领域展现了独特的“浙江模式”与“浙江经验”,成为全国思政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参照与典范。

一、实践做法

以点带面,推进区域试点建设。2023年4月13日,浙江省委教育工委召开了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推进会,启动了“以点带面”的策略,成立了一体化建设联盟,选取了部分思政教育基础较好、具备较强示范性和代表性的地区及学校,作为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试点单位,推动了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建设模式,形成了区域协同、层层落实的一体化建设新局面。

品牌打造,强化集成创新导引。浙江把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真理的味道”大思政课品牌作为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主抓手。在浙江各地,各种思政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滋润着浙江大地,其中有代表性的如杭州“@学习·杭青思”、杭州师范大学“浙里望道”、宁波“宁大潮音”、温州“大榕树·温思政”、台州“和合思政”、“浙旅红”及“红绿蓝”等大思政育人品牌。借助品牌的打造,通过强化高校的牵头作用,浙江不断整合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建设力量和资源,不断推动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工作向更高水平跃进。

校际合作,构建联盟共享机制。在全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进程里,浙江构建起丰富多样的校际合作模式。2023年4月,浙江省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联盟正式宣告成立。浙江探索并建立了“校政地联动、校企社协同、跨学段链接、跨学科融合、省内外合作”五联动工作机制,推动了区域间、学校间、学段间的协同合作,形成了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思政教育发展格局。

师资共建,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一是构建分层分类培训体系。浙江针对不同学段和不同教龄的思政课教师,精心设计并构建了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确保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强化名师引领与团队建设。浙江各地积极挖掘并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效能,精心评选并相继成立了多个极具影响力的名师工作室。

课程衔接,打造一体化课程体系。浙江常态化开展以“同上一堂课”和“同课异构”为主题的课程建设活动。比如,省教育厅教研室、省教育学会中学思政教学分会组织教师们围绕同一教学课题或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分享教学经验,极大地促进了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之间的融合与互动。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其围绕“浙里望道”品牌开展的“同上一堂思政课”活动成效显著,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

教研支撑,助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以教育厅教研室为统领的浙江省教研系统,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通过组织专题研究、开展项目实施、组织成果征集、引导学生实践等,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资源汲取,以地方文化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在推进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各地充分挖掘并巧妙融入本地独特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传统,有力推动了思政教育的本土化与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成效。

育人协同,思政教育全方位发展。浙江在推进思政教育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整合了各方资源,形成了强有力的思政教育合力。比如,成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江城子”家校社交流中心,并开设父母研修班等。

数智赋能,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浙江高度重视数字资源平台的建设,全力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一体化数字资源平台,为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浙江发布了独具匠心的思政课实践地图,精心标注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等思政实践点位,串联起105条研学路线,极大地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实践空间,让学生能够在实地体验中深化对思政知识的理解。

二、主要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浙江通过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确保了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能够及时有效地传达到学生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价值观。党领导下的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能够有机融合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学校教育与家庭及社会教育,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教育链条。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与方法贯穿整个教育体系,确保思政教育的科学性、方向性和有效性,更是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确保思政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浙江始终坚持教育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的有机结合,构建了具有理论深度与实践针对性的教育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关注学生认知和情感的阶段性变化,更紧密契合时代发展的需求,通过系统的教育设计,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时代新人。

强调系统性与协同性。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浙江深刻认识到其内在的系统性与协同性要求,通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育人机制,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形成了强大的思政教育合力,推动思政教育向纵深发展。

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浙江紧密贴合时代发展的脉搏,以敏锐的时代洞察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持续推动思政教育在理念、内容与方法上的变革与发展,使其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强大的吸引力。

三、发展思路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既要正视困难问题,更要坚定发展信心。

深化内涵建设。思政教育的内涵建设必须不断深化,以更全面、更立体的方式塑造学生的思想和品格。未来,应深入挖掘思政教育的精髓要义,突破传统的知识传授和观念灌输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强化精准教育。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精准教育将成为思政教育的新常态。未来,学校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实时地把握学生在思政学习中的动态,形成个性化的学生学习画像。通过对学生在在线学习平台上的行为数据作深入分析,教师能够清晰识别学生的学习短板与兴趣所在。这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使得教育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推送,而是精准、定制化的服务。例如,通过数据分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其推荐个性化的学习材料、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等内容,帮助学生在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提升学习效果。

拓展国际视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思政教育不仅要服务于本国的社会发展,还应具有全球视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时代新人。未来,浙江的思政教育应积极投身全球教育交流互鉴的浪潮,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思政教育理念与实践,推动中国特色思政教育成果走向世界舞台,展现其独特魅力。

四、发展预测

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浙江思政教育正迈入全面数字化、智能化的创新发展阶段。这些技术的融入将为思政教育提供全新的教学体验和方式,极大提升教学的沉浸感和互动性。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重大历史事件、革命斗争事件及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从而加深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这种深度的情感体验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理论,显著提升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此外,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推动思政教育个性化的转型。智能学习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状态,精确诊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方案和实时辅导。借助这一系统,学生将获得一对一、全天候的智能指导,从而打破传统课堂的时间与空间限制,提升学习效率与质量。

思政教育的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通过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社合作,浙江思政教育将全方位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文化建设、公民道德培育、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思政教育成果将在社会公益事业、文化创意产业、志愿服务活动、社区文明建设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与生动体现,涌现出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思政教育实践案例,形成良好的社会辐射效应与文化传承传播效应。同时,社会各界将更加深刻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积极参与、支持、推广思政教育,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协同、家庭配合的全方位、多层次思政教育大格局,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支持、共同参与思政教育的浓厚氛围。

思政教育国际化水平逐步提升。浙江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开放的发展理念与丰富的思政教育实践经验,将在思政教育的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浙江的思政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与实践成果将通过学术交流、国际合作办学、师生互访等渠道广泛传播,吸引国际同行的关注与借鉴,为思政教育的全球发展贡献浙江智慧与方案。同时,浙江将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思政教育资源,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开发课程、共同培养人才、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征程中彰显浙江思政教育的担当与作为,推动思政教育的全球发展朝着更加开放、包容、共享的方向迈进。

(课题组成员:龚上华、范杨、王国芳、张江英、黄展、俞富根、谢文秀)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