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溢能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结合点,不仅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养的高地,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策源地。与此同时,不同高校的发展方向、区域定位、学科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形成了因地制宜、别具一格的校本特征。因此,讲好立足校本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大思政课”,是谋划“十五五”、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命题。
要讲好新质生产力“大思政课”,首先要阐明新质生产力的“大”内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合成生物等为代表的颠覆性与前沿性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这些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催生出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我国经济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领域、新赛道。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的生产力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大思政课”建设中要与时俱进融入新质生产力内容,阐明其“大”的内涵。要讲透“大理论”,立足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意义、时代内涵和现实关照,不断注入源头活水,增强时效性、时代感,凸显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要讲好“大实践”,立足高校的校本实践,从时代要求出发,深入解析各校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载体、平台建设情况,展现特色发展路径,推动经验交流借鉴;要讲深“大担当”,让广大青年深刻认识到在服务新质生产力中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现实责任,教育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投身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实践。
其次,要挖掘新质生产力的思政内核。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大思政课”建设中,要抓住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牛鼻子”,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找到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同频共振点,从而促进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以培养人、发展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剖析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思政元素。引导青年在攻坚克难中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把自己的理想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立足各高校在服务新质生产力中的独特优势,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积蓄力量。在创新要素配置中汇聚育人新资源,扩大学界、业界育人“朋友圈”,拓宽科教融合、产教融汇新优势,用专业讲思政,用学科讲思政,在实践一线展现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伟力,引导各方力量汇聚到立德树人的崇高事业中;在技术系统变革中探索育人新平台,将科技发展最新成果引入到“大思政课”建设中,贴近青年群体的现实需求打造多元青年文化载体,提升思政教育的精准性和触达率;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强化育人新内涵,引入探索空天、翱翔深蓝中所蕴含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故事及奋斗精神,丰富“大思政课”样本库,推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形成面向未来的制胜优势。
最后,要练好新质生产力“课”内功。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也是讲好新质生产力“大思政课”的应有之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立足实践探索中的独特举措、创新体系,既要防止一哄而上,又要警惕形式主义。
新质生产力是与时俱进的生产力质态,“大思政课”也要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坚持实践驱动,创新教学模式。各高校可依托新质生产力基地,开展大调研大走访大学习,推动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青年群体“混编”参与,在看中学、学中做里培养多学科综合分析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教学案例。引导青年深入研究本校服务新质生产力中的新人新事、新题新解,关注现实、关注发展,不断增强“大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感召力,让他们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找准自身价值定位。坚持系统思维,创新教学评价。把成长需要嵌入“大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立足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构建,探索多维度、全过程的评价机制,把思政教育成效嵌入人才培养成长全过程全链条,让青年在解决真问题、创造真价值中实现能力提升与思想升华。
(本文系浙江大学2023年度德育与学生发展研究课题“‘大思政课’的校本实践研究”成果,课题号为23dykt19;作者系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正科职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