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丹 朱郑远
复合型创新人才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其成长和成熟要历经漫长的时间,要经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社会职场等诸多环节,是多环节、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么,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笔者认为杭外的做法很具有参考意义,其探索与实践的核心经验可归结为三个“破”与“立”,这为当下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启示。
其一,破“应试之壁”,立教育初心。无论是“周恩来团支部”的精神传承,还是“外语+科技”的路径创新,都是杭外致力于挣脱“应试”枷锁、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置于首位的生动注脚。杭外的所有探索均紧紧围绕“家国情怀”与“时代新人”展开,确保学生既具备走向世界的自信,更拥有锚定人生的初心。其经验表明,任何教育创新若脱离立德树人这一内核,都将失去灵魂。
其二,破“学科之壁”,立完整之人。 杭外的实践早已超越“外语专长”的单一范畴。当思政课巧妙融入外语表达,当戏剧课成为美术、心理、语文教师的共同舞台,这正体现了“五育”并举从理念到行动的扎实落地。它启示我们,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根基,正是通过跨学科学习滋养出的完整人格与综合素养。教育,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唤醒学生内在融会贯通的能力。
其三,破“资源之壁”,立开放之基。杭外成功地将校内课程、高校实验室、国际连线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串联成一条有机生态链。这种“打开校门办教育”的格局,让学生得以在更广阔的天地中验证理论、接触前沿、理解世界。这也告诉我们,现代学校的边界正变得富有弹性,善于整合社会资源方能赋予学生胸怀天下的格局和底气。
不难看出,大气、包容的杭外校风,滋养出尊重差异性、注重因材施教的学校特色,让学生后劲更足、飞得更高。杭外之道,其价值不只在于提供可复制的模板,而在于启迪我们思考:如何打破固有壁垒,去聚焦育人的本质规律和“五育”的深度融合,从而真正践行“用完整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这条路,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深思与共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