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郑远
“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话语恳切。
在这条聚焦全面发展的探索之路上,西子湖畔有一所中学始终步履不停——杭州外国语学校。学校通过多年实践,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育人路径——从“立德树人工程”的顶层设计到“大思政课体系”的价值引领,从“精通外语”的专精培养到“外语+”的多元拓展,通过系统构建项目群,不断完善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生动勾勒出“用完整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图景,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
擦亮信仰底色——
培养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走进杭外校园,便能看到周恩来的塑像矗立在广场上。这所在周恩来“多语种、高质量、一条龙”批示指引下成立的学校,自诞生之初就承载着深厚的红色基因。
秉承这一传统,一项项“立德树人工程”在校园内生根发芽:“周恩来团支部”每年都在评选,热度不减;“周恩来杯”英语演讲比赛成为校园最具影响力的赛事之一;开学礼、成人礼、毕业礼勾勒出意气风发的青年群像;“跟着课本学党史”学科育人品牌和红色校史研学活动,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发挥自身独特优势,通过对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这是杭外的立身之本、兴校之源。”学校党委书记王华琪表示。基于这一理念,杭外自2019年开始打造“思政教育一体化+外语”的育人品牌。
在高中部思政课教师张松玲的课堂上,外语元素的融入让教学别具特色。在讲授《推动高质量发展》章节时,她组织学生开展“江山壮丽,我说浙江”双语视频制作活动,学生用中英文展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此外,她还与英语教师合作,指导学生完成书稿《喜迎二十大 奏响青春梦——汉英双语绘新时代中国成就》,帮助学生在双语创作中深化对新时代中国成就的理解。
前不久,杭外“国际理解”中美连线课程完成了新学年的首次连线。这门与美国北卡数理高中合作的校本选修课,已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杭外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多元化理解,激发了美国学生的浓厚兴趣,他们每周都十分期待课程的开启。”课程创始人、美国北卡数理高中李红博士如是说。
这正是杭外坚持“思政教育一体化+外语”的深意所在。目前,学校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发了“课内+课外”“国内+国外”多元化的思政课程与实践体系,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引导学生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构建立足中国、胸怀世界的认知框架,在对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民心相通。
聚焦办学特色——
探索“外语+”科创教育
在杭外校园里,自然科学实验室、大疆未来科创中心、机器人实验室等现代化设施随处可见。多年来,杭外立足外语办学特色,通过多样化办学提供个性化教育,稳步推进“外语+”科创教育。
当学生在科技领域展现出特长时,杭外的应对之策是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学校形成了鲜明的金字塔式“1+N”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底部”由国家必修课程和通识类课程共同组成,夯实学生基础;“中部”开设了拓展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通过学科拓展和探究实践促进学生差异化发展;“顶部”则是个性化课程,满足学生特长发展需求。这一课程体系营造出“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教学样态。
以高一学生钱思丞为例,在初中阶段,教师就发现他对编程与机器人有浓厚兴趣和突出天赋。为此,信息教师为他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开展个性化训练,并指导他参与各类竞赛。今年暑期,钱思丞在世界机器人大赛三亚锦标赛中荣获VEX赛项高中组冠军。
在完善课程体系的同时,杭外创造性地成立了奥林匹克学院、科技创新学院,用学院制打破学段制,为复合型创新预备人才成长搭建高质量平台。两所学院组建了校内外指导教师团队,为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科创比赛提供专业系统的指导。此外,学校还与西湖大学共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共育基地,与浙江大学联合培养英才。
校内与校外资源的强强联合,为杭外学子开辟了多元化的成才路径,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敢于探索的能力。“比起刷题,我的高中有着更多的色彩,在实验室接触到超导物理后,我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2018届校友周霆宇深有感触。高中阶段,他在浙大教授的指导下开展超导领域的科创研究,最终在高三放弃语言类保送,选择报考物理专业。如今,周霆宇仍在超导领域持续深耕。
实践中,杭外在凸显科创教育特色的同时,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外语表达与交流能力。杭外学生雷淳宇是第19届国际标准奥林匹克竞赛的参赛选手,依托出色的语言能力,得以与各领域专家、其他国家师生交流学习,收获新的思路和想法,为下一步科技创新积蓄灵感。
仅2024年,杭外便组织学生参加世界机器人大赛、国际太空城市设计大赛等众多知名国际科创赛事。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许多参赛项目都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比如语音识别性能要求和测试方法、机器人设计等,文化交流的温度同样渗透在赛事细节中。
杭外还始终注重构建全球教育合作网络,与全球17所姐妹学校建立深度合作机制,科技创新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在与美国明尼苏达州长达近40年的合作里,“项目引路”机制、制定《K-12科学教育框架》等实践做法为学校带来诸多学习经验。
“中学阶段的创新人才培养,要更充分地发挥教育的发现、唤醒和激励作用。”王华琪表示,“外语+”的方式将有助于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学生在科技创新道路上脱颖而出做好充分准备。
深耕素质教育——
奠定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础
“创新人才的基础是全面发展。学习力、创造力、自治力、审美力这些至关重要的素质,应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打下地基。”王华琪认为,要将素养放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掘学生个性特长,复合型人才才能在适宜的时机破土而出。
在2024—2025年度未来之城全国展评活动“海上浮城”项目中,杭外“未来之城”社团成员、初三学生郑斐与团队荣获一等奖。郑斐告诉记者,完成该项目需要跨学科知识储备,仅抗风浪设计就涉及地理、物理等学科知识,“取胜的关键在于学校强大的项目指导教师团队”。
杭外秉持“多要素学习,跨学科培养,全方位发展”的理念,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开始进行跨学科学习。学校根据不同学段、学科和内容,成立思想引领、文科、理科、后勤等多个项目指导教师团队,以社团活动和“五大节日”等为载体,为学生提供订单式指导服务,建立起协同育人机制。
与育人组织模式改革同步推进的是教学方式创新。“美是可以被触摸、被创造的。”在“英语戏剧与表演”选修课上,美术、英语、语文、心理等学科教师组成团队,从多学科视角诠释戏剧文化。“戏剧是综合艺术,它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重元素,不同学科老师的思想碰撞是生动的教学方式,让艺术真正融入自身的精神成长。”高二学生郑络予说。
目前,学校已组建兴趣爱好、科技创新、人文社科、公益实践等类别70余个学生社团,均配备多元化的指导教师团队。同时,以文化节、艺术节、外文节、体育节、科技节为代表的校园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广阔平台,使学生在一次次历练中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学校始终坚持‘活动皆课程’的育人理念,打破学科、项目等多重壁垒,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多元的选择,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学校德育处主任朱伟杰表示,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深化课程、平台等建设,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