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浙江中职学校紧紧围绕本地特色产业,开展了一系列育人创新实践,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活水源头”。从本期起,本报推出“产业沃土,职教新苗 浙江中职教育创新案例巡礼”系列报道,聚焦2025年浙江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推荐名单(中职教育)中的优秀案例,从中一探省内中职学校主动对接县域产业需求、服务区域发展的创新实践。
□本报通讯员 赵菲菲 成佳梁
国庆期间,义乌国际商贸城人头攒动,商客如云。义乌市城镇职业技术学校跨境电商专业高二学生陈雨嘉紧跟着“中国小商品城十大最美老板娘”张吉英,用平板电脑记录着店铺的实时订单数据。“张总,这款伞面的设计方案能不能再优化?”陈雨嘉的突然发问让张吉英有些意外。这个曾经在校园里略显羞涩的05后,如今已能熟练分析店铺运营数据,帮助店铺创新设计,开拓非洲市场。
在“世界超市”的实境中成长为全球数贸时代智慧工匠,陈雨嘉的变化正是义乌市城镇职业技术学校“影子店长”项目的育人成果。2013年,学校与国际商贸城探索建设“校城联动”商务经营人才培育机制,旨在解决义乌小微企业“一人多岗、一店多态”的用人难题。经过10多年探索,学校与国际商贸城30个类目、100余家五星级店铺合作,为每个学生匹配一名优秀店长,通过“虚岗轮训+实境跟岗”的双轨培养,让学生在实战中掌握选品、运营、客服、跨境接单等全链条技能,形成全业态经营能力图谱。
在国际商贸城的“张卫超袜业”,学生尤荣达经历了难忘的学徒第一课。店长傅江燕带她观察了两天:如何用小程序创建专属数字人,怎样一键生成营销视频,甚至做全球生意……“第一天,我连对着镜头说‘123’都说不好,现在我能独立生成优质真人口播视频了。”尤荣达笑着展示手机里的数字人带货视频和“影子店长”岗位实训手册。手册里记录着她跟着店长师傅学习时做的笔记和直播视频的点赞量、评论量、转发量、完播率等数据。
据介绍,“影子店长”项目贯穿了学生的3年专业学习:高一时,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前往国际商贸城开展市场研学、门店调研,初步感知商品管理、商务导购等市场情境;到了高二,学生“多人一店”,以两周为期,分组结对优秀店长,开展商品理货、视觉设计等方面的跟岗研学;升入高三,学生可以结合职业规划,经学校遴选签约国际商贸城,在跨境电商、直播电商、人工智能数字营销方面开展“顶店”实习。如此一来,学生从教室走向工坊,从校园走向市场,在教师与店长师傅的带领下经历“识店—跟店—轮店—顶店”的职业成长全过程,把美工、客服、直播、运营、物流等电商岗位的实践性知识融于真实的工作任务,练就数字贸易的关键技能。
目前,学校已经选聘优秀商户担任金牌导师,与国际商贸城管委会合作组建“影子店长”教学共同体,正深入探索“AI+市场”双驱动的“影子店长”新课程体系,以实现从校门到店门的学徒育人空间重构,满足市场对“多平台运营、多岗位融合、多文化适配”能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据悉,“影子店长”项目还创新构建了虚实联动的实训系统。在学校的电商园里,200台电脑和移动终端接入了中国小商品城市场贸易综合服务平台,学生可以实时访问国际商贸城7.5万家实体商户和九成以上中小微企业的真实经营数据,通过该平台模拟经营。
更神奇的是其中的人工智能评价系统。当学生在模拟经营中遇到难题,系统会自动推送解决方案。“上次我的直播脚本被系统打了62分,AI建议我在商品属性的基础上增加文化属性。”学生马凯琦说。这种教学即时反馈机制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出题、学生答题”模式,转向为“企业给题、学生破题”的业绩式实践考核,使学业成绩考评对接企业绩效考核,实现了基于职业工作场景的“做学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