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倩
日前,“浙里有才”高校毕业生省级系列专场双选会拉开帷幕。活动一直持续到明年5月,将有涵盖不同行业、领域、区域及网络的4大类29个专场招聘会在全省各地举办,搭建起高校和用人单位人才供需对接的平台。
就业是民生之本。面对逐年增长的毕业生数量与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如何破局,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在浙江,数量庞大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数据显示,我省2025届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超19.5万,2026届毕业生人数将略有增长至19.6万。为推动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省内各高职院校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
筑牢根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在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周紫慧刚刚告别校园,就踏入了职场。作为2025届毕业生,她比许多同龄人更早找到自己的节奏——去年,当身边的同学还在为前途踌躇时,她已经进入杭州全速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实习,参与“滴滴”等重点项目的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视觉业务。今年夏天,她顺利留用,完成了从学生到设计师的平稳过渡。
“我很感谢学院提供的平台,让我在大一就明确了就业方向,在大三就确定了职业路径。”周紫慧所说的平台,正是学校与企业合办的订单班。3年间,她完成了从教室到实训基地,再到企业工位的成长跃迁。如今,在承担公司设计任务的同时,她还以助教身份指导着7名来自母校订单班的学弟学妹,“反哺”母校。
“在我们眼中,经贸订单班就是‘准员工班’。”全速公司校企合作负责人张春燕这样形容。她介绍,公司把最具潜力的AIGC视觉业务线向学徒开放,配备的6名导师均为资深技术专家。经过两年观察,这些学徒的项目交付质量比社招新人高出20%,平均提前半年达到晋升标准。
这样的成效,背后映射出一条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核心路径——人才培养必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多年来,浙江各高职院校持续探索,深化校企合作,将企业岗位标准前置于招生、培养环节,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课程考评与岗位绩效考核的“双对接”,打通从课堂到岗位的“最后一公里”。
在此基础上,一批契合地方产业特色的育人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牵头成立省工业智能控制与应用产教融合联盟,并与浙江能源集团、海天集团等行业龙头共建能源学院、现场工程师学院,形成覆盖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的12个特色产业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学院立足制造业基础,与银轮机械、双环传动、水晶光电、杰克科技4家本地上市公司共建企领学院,聚焦数控、模具、机电等核心专业,精准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宁海、慈溪,布局宁海模具和慈溪智能家电两个县域产业学院,持续开展学徒制、现场工程师、订单班人才培养工作,形成“产业升级带动人才成长,人才反哺促进产业跃迁”的良性循环……
据统计,“十四五”以来,浙江已培育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72个、市域产教联合体22个,其中杭州、宁波、义乌等3个联合体跻身国家级行列;立项省级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61项;立项省级产教融合实践中心82个、生产实践项目79个;同时支持24所高职院校在产业集聚度高的县域建设27个县域产业学院。这一系列举措,逐步构建起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相适配的专业格局,有效促进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学习应用知识、技术和技能,让人才培养真正实现“适销对路”,为每一名像周紫慧这样的年轻人筑牢高质量就业的根基。
拓展空间:从“访企拓岗”到“校友引航”
10月11日下午,湖州鲸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永超走进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他带来的不只是一份招聘需求,更是企业面临人才短缺的真切困扰,在其与学院负责人和专业教师的对话中,一幅围绕未来人才培养的蓝图徐徐展开。
这次会面,是湖职院“三访三拓”工作的一个缩影。洽谈的结果令人期待:双方计划联合成立人工智能创新工作坊,开设订单班,并在校园内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基地,一条从课堂直通岗位的路径正逐渐清晰。
“许多人以为‘访企拓岗’只在就业季进行,但在我们学校,这是一项贯穿全年的常态化工作。”湖职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陈勤锋说。今年年初,浙江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浙里有才”系列活动 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通知》,其中提出持续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在政策引导下,湖职院结合区域产业布局,创新实践了“三访三拓”工作法——在校院领导牵头下,一访产业园区,拓展集群岗位;二访重点企业,挖掘优质岗位;三访乡镇街道,开发基层岗位。
这一机制不仅打开了岗位来源,更促成了7场“园区直通车”专场招聘会,与天能集团、物产中大线缆、久立集团、沃克斯迅达电梯等县域龙头企业共建“就业直通车”,同时与街道联动召开10余场“小而精”招聘会,将3000余个就业岗位直接送到学生面前。
除了走出去“访企拓岗”,各高职院校也在积极“请回来”,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延伸就业服务的触角。
在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睿匠说”校友访谈成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南针。该项目以校友资源为核心,为学生提供鲜活的职业参照。而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则把校友网络建成了“就业金桥”。建校50年来,学院已为行业输送超10万名专业人才,其中不乏银行行长与金融企业中高层管理者。2024年起,学院每年遴选一批在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学生口碑良好的企业,共建“就业金桥”项目。暑假期间,学院纪委书记张荣斐带队走访舟山普陀农村商业银行,与从1985届到2011届的9名校友共叙情谊、共话合作。“我们将一如既往关心支持母校发展。”校友们纷纷表示。张荣斐也期待他们能成为校地合作的纽带,为更多学子搭建起通往高质量就业的桥梁。
做好服务:用智慧与温度照亮求职路
面对庞大的毕业生群体,如何让就业服务更高效、更贴心?浙江各高职院校的答案是:以智慧技术提升服务效率,以人文关怀温暖求职旅程。
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走出迷茫的一盏航灯。各高职院校逐步建立起系统化的生涯教育体系,围绕就业、升学、参军等多元路径,常态化开展职业规划、面试技巧培训和就业观念引导。在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最近举办的专题讲座上,2026届毕业生聆听了就业指导专家童部林的分享。童部林从当前就业环境出发,结合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引导学生理解“先扎根,再开花”的成长逻辑。“这次讲座让我意识到,职业规划既要‘知己’,也要‘知彼’。”一名学生感慨道,“通过性格测评和行业分析,我对自己未来的路径更加清晰。”
与此同时,聚焦产业变化的微专业成为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加速器”。浙江各高职院校纷纷响应教育部“双千”计划,面向新兴产业急需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开设微专业,帮助学生补齐知识和技能结构短板。目前,我省共有22所高职院校开设的70个微专业入选该计划首批入库名单并成功备案。“我会珍惜这个平台,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探索更多可能,让未来的发展路径渐渐清晰。”本学期初,在宁波职业技术大学的数字文化创意、低空技术与工程微专业的开班仪式上,学生高佳佳满怀期待地说。
在就业服务的形式上,AI、直播等新技术悄然登场,为求职注入更多智慧与温度。
在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们有一个得力的就业助手——职途领航AI就业智能体。这个智能体从他们进校就开始陪伴,构建一生一档,可以实现就业信息智能采集、岗位智能匹配、风险预警,不仅能帮助学生开展职业规划,到了毕业季还能进行模拟面试、帮助优化简历。最近,工程造价专业的大三学生吕一凡在模拟面试后,立刻收到一份详尽的诊断报告,既指出其造价专业术语应用不够精准、桥梁与道路施工流程的应答逻辑不清晰等问题,也肯定了她的成本核算分析能力和对造价软件的熟练使用,并给出了岗位的匹配度和针对性的提升建议,“有了AI的帮助,比盲目准备高效得多”。
在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线上“直播带岗”早已成为常态。企业HR走进直播间,介绍公司文化、发展历程与岗位需求。这种形式不仅拉近了学生与企业的距离,也让求职信息传递得更直观、更生动,为学生打开了更多元的职业窗口。
精准帮扶:一人一策,守护每一个梦想
推动整体就业的同时,浙江各高职院校也将目光投向了个体,特别关注学业迷茫或有志创业的学生群体,以“一人一策”的精准滴灌,守护每一个毕业生的梦想。
杭州职业技术大学生物制药专业2025届毕业生廖郑辉曾深陷学业迷茫。入学第一学期,他的多门课程期中自测均在及格线边缘徘徊。因为专业通识课程基础薄弱、多门核心课程力不从心,他甚至几度萌生退学的念头。“家里条件不好,复读不现实,也不知道未来能去哪。”他回忆道。
针对学业迷茫的学生,杭职大探索前置性帮扶措施,精准把握问题根源,疏通成长路径,帮助他们迈过“学业关”,更迈过“就业关”。了解到廖郑辉的情况后,学校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而是将他送进与浙江康莱特药业共建的产教融合基地。在这里,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操作——他操作乳化机,完整练习从原料称量到灌装的全流程。当第一次独立完成乳剂配置,导师告诉他结果与标准仅差2%时,那种“我能行”的信心瞬间被点燃。针对他的薄弱环节,来自校、企的“双导师”用工艺图代替枯燥的公式、用“奶茶制作”来类比“药物乳化”,让知识变得可感可知……这让廖郑辉逐渐走出困境。由于实习表现出色,廖郑辉顺利留用。如今,他已能独立操作价值百万元的智能化生产线,还成了新员工的“小师傅”。
如果说对学业迷茫的学生展开帮扶是“雪中送炭”,那么对创业学子的支持则是“锦上添花”。
在丽水龙泉青创园的无边陶瓷工作室里,丽水职业技术学院龙泉分院毕业生雷舒雯正端详着新设计的咖啡杯釉彩。毕业后,她与2名同学选择了创业。学校构建的“项目—空间—金融—导师”四位一体创业支持生态迅速启动:就业指导中心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创业培训,帮助完善商业计划书;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对接产业链资源,引荐原材料供应商与销售渠道;甚至协调场地资源,为工作室初期运营提供便利……
“拉坯机是导师送的,烧瓷也是借用师傅的窑炉。没有这些支持,我们很难起步。”雷舒雯说。如今,她的工作室凭借独特设计与精湛工艺在市场站稳脚跟,与3家本地商超签订供货协议,带动8名同学参与产品的设计、烧制与销售工作,形成了“创业一人、带动就业一群”的倍增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