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关乎国家未来与民族希望。自我省启动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以来,17所高校勇担使命、锐意破题,试点工作取得扎实进展。即日起,本报推出《探索立德树人新路径》栏目,将聚焦各试点高校在健全实施机制、队伍建设、课堂改革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为全国立德树人工作提供更多“浙江样本”。
□本报记者 张纯纯
“走,上思政课去!”国庆前夕,20余名宁波大学力学专业的本硕博学生从学校出发,前往当天的思政课上课地点——宁波东方电缆未来工厂的车间。
对于这群学生而言,这里不仅是生产一线,更是校企双方共同解决“卡脖子”难题的技术攻关现场。为了提升国产海底电缆抵抗台风等极端海况的耐受能力,自去年起,东方电缆与宁大力学科研团队展开合作,共同研发极端海洋环境下新型海缆防护技术。
把思政课搬到科研攻关一线,正是宁大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探索的思政课新模式。学院党委副书记沈妍伶表示,在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中,如何让思政教育与学科建设融合得更紧密是学院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传统的思政课往往脱离学科背景,难以激发学生科研报国的认同感。“因此我们选取的上课地点都是与师生有着紧密联系的技术攻关现场,真正让科研攻关‘第一线’变成思政‘活教材’,避免打卡式参观。”
想让“活教材”入脑入心,光到现场还不够,讲什么也至关重要。在东方电缆车间的这堂思政课上,不仅有东方电缆负责人讲述中国“海缆医生”跨国抢修的故事,串联起学科发展与国家战略;也有科研团队负责教师分享攻关细节,在展现成果中强化专业价值认同。
研二学生王琦是该项目组的成员之一。在攻关过程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如何找到海底电缆“更轻重量+更强防护”的最优解,从而使得研发成果既可以符合实际需求,又不会大幅提升成本。听着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研究故事,看着车间里工人忙碌的身影,王琦的心中一股责任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海洋强国’对我而言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可以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的使命”。
有这样感受的,并非只有王琦。自去年一线思政课开展以来,90%以上参与课程的学生表示“更清晰地看到专业与国家战略的关联”。目前,此类思政课已在北仑梅山红桥、企业车间等地开展。未来,学院将继续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继续拓展智能制造产教基地、深海装备研发现场等一线阵地。
更重要的是,学院还积极鼓励学生站上一线思政课的讲台。力学专业博士生余婕就曾在车间里向大家分享甬籍两院院士、中国爆炸力学学科奠基人郑哲敏的科研故事。为了让课堂更生动,她特地带去了一个能够反映当时爆炸力学技术突破的铁碗,并由这只铁碗出发,去讲述课本上的爆炸力学是如何实实在在改写中国工业史的,最终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只有改变‘学生被动听’的模式,他们才能真正成为思政教育的参与者、分享者、传播者。”沈妍伶说。
如何让更多学生不仅愿意讲还能讲得好呢?一方面,学院结合课程思政建设,分阶段提升学生学科素养,让他们能够言之有物。例如,低年级设“播种课堂”,将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等融入实验室、党团活动、社团中;高年级则设“拔节课堂”,通过各级各类比赛和课题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学院专门成立了力学科普宣讲团,由院士担任顾问、本硕博学生共同组成。利用寒暑假时间,宣讲团成员前往省内外中小学校开设科普讲座并建立实践基地,将高深的学科知识与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的科普课堂,并组织100余名大中小学生一起深入挖掘浙东科学家故事,共创《钱学森不朽传奇》等话剧。
余婕从研一开始就加入了宣讲团。在她看来,参与科普活动的过程很有意思,每当看着孩子们对某项科学实验充满好奇的样子,总是会有满满的成就感。“而且前期要查阅各种资料,无形中也扩充了自己的知识面。我现在的课题灵感,就源自一次活动准备。”
截至目前,力学科普宣讲团的足迹已经遍布4省11市,联动28所大中小学,累计开展150余场理论宣讲,惠及6500余人次。团队探索形成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实践模式,也成功入选教育部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
学院党委书记王智腾表示,下一步,学院将进一步切实提升“双一流”建设和省优势学科建设的成果成效,持续推进学科支撑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改革,培育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创新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