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潇金
“同学们请看,这是我们小组成员亲手用剡藤纸和特制颜料制作的‘剡藤纸古今地图’。我们还为每件展品都设计了专属二维码,只要用手机扫一扫,就能听到‘小小讲解员’为你带来的生动解说!”在嵊州市鹿山小学一间不大的教室里,“剡藤纸班级博物馆”的策展组组长郑奕朵正热情地介绍着展品,她身边簇拥着一群手拿参展手册、兴致勃勃的“观众”。这场由全班45名学生自主策划、布展的剡藤纸班级展览,不仅成功破解了如何让跨学科学习走向深入的难题,更让每一个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变成文化传承的探索者和讲述者。
“最初只是想让学生们的研学成果‘活’起来。”班主任回忆道,“上学期‘鹿娃剡行’研学课程结束后,就有学生提出,既然学校有生肖博物馆,能不能把剡藤纸文化也搬进教室,打造一个关于剡藤纸的班级博物馆。”
提议像投入湖心的石子,在班级激起层层涟漪。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全班学生自发组队、分工、策划。为了让展览更加真实、专业,学生们还特地去了一趟越剧博物馆,观察其场馆布置。布局清晰的展厅、随处可见的指示牌、能听越剧选段的互动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返校后,学生们将所见所闻所感融入了博物馆的设计之中:有的自发用数学课刚学到的比例尺绘制展区图,有的在美术室连续驻扎好几天制作微缩纸槽模型,还有的请教师帮忙,请来非遗传承人商浩洋入校指导。
“这个展柜的倾斜角度是经过精确计算的!”在现场,参与展会布置的数学课代表指着展柜模型,眼里闪烁着数学学科特有的严谨。15度黄金倾斜角的背后,是他们反复的测算与调试,只为让古籍文献呈现最佳视角。
而在另一边的“剡藤纸实验室”,语文课代表曾带领小组复原过造纸工序,科学课代表则和大家一起用pH试纸测试过不同水质对纸浆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从书本走向了现实,学习也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探究。
“这哪里是班级博物馆,分明是跨学科学习的试验田!”校长饶丽在开馆仪式上感慨。从最初担心“搞砸非遗”,到看着学生们用彩泥搭建出等比缩放的剡藤纸作坊,他见证了教育创新的魔力。家长志愿者杨女士更惊喜于孩子的转变:“我家小子现在能准确说出楮皮和桑皮的差异,还说要带全家去乡下寻找制作剡藤纸的原料——树皮。”
从“剡藤纸班级博物馆”出发,如今,鹿山小学的班级博物馆已如繁星闪烁。据统计,鹿山小学学生近年参与地方文化研学的比例,已从30%跃升至85%,更为深远的是,一种根植于乡土的文化自信正悄然生长。一名四年级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以前只觉得传统文化很老,现在发现,它就像剡藤纸一样,越古老越有韧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