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

从“拥有”到“驾驭”:人工智能破解个性化教学困局


□魏 韵 张天雪

目前,教师人机协同素养不足导致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常浮于表面,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师培训体系滞后,“赋能性”素养培养缺位;二是教师应用内生动力不足,额外负担感明显。

当前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侧重于软件操作与功能演示,属于“工具性”培训。而教师最急需的“赋能性”素养,例如如何解读人工智能生成的学生学情报告、如何依据数据设计差异化教学任务、如何高效进行人机分工与协同等,在培训内容中却严重缺失。这导致技术应用停留在“为用而用”的浅层阶段,教师缺乏将技术转化为有效教学的“驾驭”能力。

同时,在现有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探索个性化教学的额外劳动与创新价值未得到充分认可,其成效也难在传统的以分数为主的评价中显现。加之应用新技术初期往往伴随工作负荷增加、教学风险提升等问题,而相应的容错机制和绩效激励又普遍缺乏,导致教师不敢用、不愿用,缺乏深度应用的内在驱动力。

如何破解难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两点着手。

一、启动“AI教学赋能师”,重塑教师人机协同标准

将人机协同教学设计能力作为新时代教师的核心素养,并纳入考核体系。借鉴芬兰奥卢应用科学大学“专家讲座+工作坊+同伴学习”的混合培训模式,由国家级教师培训机构开发覆盖“数据解读—流程设计—伦理调控”的进阶课程体系,重点培养教师运用人工智能工具开展差异化教学的能力。可推广温州将人工智能素养提升纳入中小学教师90学时必修培训的做法,将人工智能教学能力认证与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称评聘直接挂钩,从制度上激发教师学习和应用的内生动力。

构建“国家案例库+区域工作坊”的实战化培训生态。参照美国波士顿2024年“选择你的冒险”主题工作坊经验,国家层面可征集遴选分学科、分学段的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案例,建立涵盖“学科知识点预警”“个性化作业设计”等多类场景的资源库。培训模式应从讲授变为“案例观摩+专家指导+同伴互助”的沉浸式工作坊,让教师在专家的指导下,基于自身所教学科和真实学情,亲手设计人机协同教案并进行实践反馈,确保培训成果能直接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

二、推动智能工具“嵌入式”改造,研发轻量化教学助手

以“揭榜挂帅”机制,引导企业研发“为教师而生”的轻量化工具。鼓励企业以插件、小程序等轻量化形式,将人工智能无缝嵌入教师最常用的办公软件和教学平台,实现“即开即用、一点即得”,避免需要额外安装、频繁切换的“重型”软件,真正为教师减负增效。

聚焦核心刚需,打造“学科智能教学助手”国家云平台。由国家层面立项,按学科和学段研发深度适配教学进度的核心工具,通过政府集中采购,以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向全国学校提供标准化、低成本甚至免费的基础服务,系统性解决“不适用、用不起”的问题。例如,浙江“浙里问学”平台已实现全省覆盖,并建立区县轮值免费服务机制,其经验值得借鉴。

(魏韵为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张天雪为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