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等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

让脑机接口技术走进寻常百姓家
宁波工程学院科研团队学科融合巧破“脑波密码”

□本报通讯员 吴正彬 汪 慧

在科幻电影中,用意念控制物体、交流思想曾是现实世界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在宁波工程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杭州湾汽车学院)的脑机接口与具身智能实验室里,副研究员于金须正带领一支年轻的团队,将这样的场景一步步变为现实。他们所攻关的脑机接口技术,正试图在大脑与外部世界之间架起一座全新的桥梁。

作为一项前沿科技,脑机接口其实有着十分接地气的应用场景,比如康复、娱乐、智能家居等领域。不过,价格过高的问题一直是技术推广的“拦路虎”。

“就技术层面来讲,我国的脑机接口技术已经相当先进,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让这一技术更好地惠及大众。”于金须介绍,国内确实有一些很先进的脑机接口设备,但价格动辄几十万到上百万元,离老百姓很遥远,“我们想用自主研发的先进产品把价格打下来,让普通人也用得起”。

除了价格高昂,另一项阻碍脑机接口普及的痛点是使用的便捷性不足。于金须将现有的脑电信号采集技术概括为三类:第一类是植入式,要通过手术植入电极,最不便捷,但效果最好;第二类是戴专门的“帽子”,并在头皮上涂导电胶;第三类是戴“头箍”,上面有“梳状电极”,直接接触头皮,无需额外介质,兼顾便捷与精度。

于金须团队专攻的就是第三类技术。团队目前正在研发8通道便携式高精度脑电信号采集设备,已解决了很多算法和硬件问题,预计今年年底前完成研发。值得一提的是,团队还成功解决了“多模态信息集成调用”的难题。这意味着未来的使用者或许只需戴上一个脑电设备,就能通过意念切换,无缝操控身边多个设备,真正实现“一条龙”的生活辅助场景。

于金须团队的核心成员全是90后博士,虽然年轻,却个个精干。团队最初的5名核心成员,平均年龄在30岁,来自机械电子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材料学、软件工程等不同专业。这是一支典型的学科交叉融合团队。于金须本人走的也是一条学科交叉的道路:本科学机械电子工程,硕士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又回归机械电子工程。

目前,这个“五博士阵容”正带领约10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同探索。此外,团队已成立了公司,并建立了工厂,正在小规模生产脑机接口医疗康复产品。未来,团队将把核心成员发展到20人,并另有一个产业化的团队负责生产与推广。

于金须团队的短期目标非常务实:“今年年底前把8通道脑电信号采集设备做出来,逐步实现量产,并积极向大众消费者推广,争取明年将年产值提升2~3倍。”于金须介绍,今年团队设定的年产值目标是300万元,此前还曾接到来自印度、乌兹别克斯坦等地的意向订单,而且部分产品已实现“出海”。

在于金须看来,脑机接口、具身智能、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前景广阔,会是长期热点,“我们想锚定脑机接口这个领域,慢慢把技术做精、做深、做透,让脑机接口真正从实验室走进大众生活,帮到更多人”。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