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等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

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须把握三大导向


□张继明

博士研究生教育融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高层次人才培养于一体,是推动教育、科技与人才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建设高质量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系,能增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和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还关系到我国“两步走”战略的持续顺利推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并以此为前提,深化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高质量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系。

首先,高质量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博士研究生教育处于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其所培育的博士人才将构成各行业各领域、各部门各单位的中坚力量,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高质量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不仅要强化科学教育与训练,还要实施高质量的思政教育。博士研究生的思政教育既要深化思政课程改革,也要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更要将人才培养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起来,引导博士研究生在服务学习中树立学术报国思想,涵养家国情怀,强化社会公共责任,扩大国际化视野。

其次,高质量推进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系建设须以学科内涵式发展为根基。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以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为根基。当前,就是要在学科建设中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通过内涵式发展,学科得以始终处于知识与技术前沿,学科及学科体系进化成为有机的生态群落,基础学科的原始创新能力、应用学科的技术开发与转化能力将不断增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应势生长。要推进学科内涵式发展,须重点从三个维度入手:

一是推动高校、科技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多元创新主体协同发展,确保学科由封闭走向开放,在参与科技和产业革命的过程中增强学科生长能力,尤其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促进学科交叉和战略型、创新型人才的协同培养。

二是在构建生态化学科体系过程中,要加强应用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以增强学科参与区域创新和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能力,加强基础学科的布局和发展,通过加大资源投入和制度支持,扩大基础研究规模,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夯实学科分化、交叉和应用的基础。

三是推进现代化学科治理能力建设,当务之急是重塑以促进学科内涵式发展为导向的评估体系,改变片面强调产出导向、过度依赖量化方法、重遴选而轻建设的旧评估模式,引导高校摆脱各类排行榜的束缚,将学科建设的重心置于学科要素创新和功能优化上。改变以绩效评估为手段过多干预高校自主办学的治理模式,促使学科评估服务于改进的功能得以复归。

最后,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还应坚持全过程高质量建设原则。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只有全过程、全要素实现高质量,高质量目标才可能达成。在生源选拔、培养和学业评价等核心环节均需以高质量建设为导向、以科学化和专业化为标准,深化改革创新:

其一,在生源选拔环节,目前“申请—考核”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标准化测评,成为越来越多高校尤其是重点院校的生源选拔机制。但在制度实施中,应避免“资历导向”“发表导向”损害生源评价的科学性与公平性,应重申标准化测评对识别申请人基本专业素养的优势及其作为量化方法的公平效应,采取量化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以表现性评价为主、多元评价为辅的测评模式,对申请人进行深度评价、立体式评价,从而确保选拔出真正具有学术素养和发展潜力的生源。

其二,在培养环节,须改变博士研究生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相对自由主义倾向,应重视课程体系建设和规范化教学,将以项目研究为基础的“师徒式”学术训练同制度化、系统化的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同时,探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路径,建构科产教协同育人新常态,推动高深知识学习与基于真实场景的问题导向式学习相结合,促使学生的理论素养与实践素养相互加持,共同提升。导师遴选时不片面以学术成就为单一标准,强化对导师的责任意识、责任能力的评价,建设一支兼有卓越学术素养和优秀师范素养的导师队伍。

其三,在学业评价环节,须切实改变唯发表、重量化的评价传统,要尊重学术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增值性、发展性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为学生创设自由和宽容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学术观,培养学术热情,在自主探索中增强学术创新能力。评价改革的另一重点是优化论文外审机制,包括建立客观统一标准、增加评审过程透明度、强化评审主体责任,以及加强学生权益保障等。

(作者系济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执行秘书长)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