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嘉琦
在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宁波中学学生翁立扬一举夺得大赛最高奖“中国科协主席奖”,并同时荣获“码高杯”创新人才奖、正天工程创客优秀奖及卓因星火科创专项奖,成就“四奖加身”。他不仅是浙江今年唯一获此殊荣的选手,也创下了宁波参与该赛事以来首次问鼎最高奖项的纪录。
翁立扬的脱颖而出,既是个人科创潜能的展现,更是宁波科学教育沃土培育出的丰硕成果。作为中国的“院士之乡”,宁波近年来聚焦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通过在早期拔尖人才培育、科学教育师资配备、家校社一体化协同育人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深化科学教育改革,助力更多科学英才茁壮成长。
完善育才机制
筑牢科学教育坚实根基
半截水管、几个手工焊接有点歪歪扭扭的“光立方”……走进宁波中学的“创客空间”,随处可见学生项目化学习留下的痕迹。
事实上,宁波中学已将科学教育深度融入常规教学体系,要求每名学生在高一、高二阶段各完成一次项目化学习。学生可自由组队,联系心仪的校内导师申报课题,或从学校整合的校外导师资源库中自主选择。为确保学习成效,学校还搭建了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了从课题申报、过程管理到成果汇总的全流程线上操作。
该校科创教练翁浩峰认为,项目化学习能有效促使学生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具体成果。他举例道,高中物理有一个经典实验:学生站在指针秤上,通过观察下蹲和站起时指针的摆动来理解超重与失重。如何让测量更直观精准?师生联想到创客课上的小型拉力传感器,萌生了改造普通电子体重计的想法。经过两轮迭代,他们以不到60元的成本,自制出功能媲美市价数万元专业设备的力传感器,不仅能完成教材实验,还能通过专用App观察数据曲线。该作品最终荣获第3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宁波中学的实践是全市科学教育的一个缩影。立足人才培育,宁波将学校作为主阵地,鼓励各中小学校依据学生年龄和认知规律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活动。同时,着力构建大中小一体化培养机制,推出“科技新苗”“英才计划”等项目。自2015年起,宁波每年依托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等优质资源,让高校导师带领中小学生开展为期一年的课题研究。“这让学生从被动听讲转变为亲身体验科研全过程。”宁波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张光明说。
翁立扬就曾是宁波市“科技新苗”培养计划中的一员。高一时,他在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教授虞益挺指导下,学习了“光谱成像技术——用新的视角看世界”课题。他回忆,最难忘的是虞教授带他们参观一台光谱成像筛选机,而这项技术恰好与他今年的国赛项目高度相关。“‘科技新苗’培养计划让我直观了解了大学教授和研究生的科研方式,也让我对未来的规划更清晰。”他表示。
此外,宁波还完善了市级“一月一赛”机制,充分发挥以赛促学作用;在全市中小学建立“科普进校园结对服务站”。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近3年,学生参加科学类赛事人数每年增加15%以上;去年,全市获国际奖项351人次,获国家级奖项1404人次,获奖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0%。
配强师资力量
夯实科学教育核心力量
要办好科学教育,师资是重中之重。为此,宁波为科学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片区教研网格,通过师徒结对、跟岗锻炼、专家引领等方式提升教师技能,并选送部分教师参加高端培训与学历进修,拓宽其视野。
例如,宁海依托城乡教共体组建科学教师成长共同体,由中心校科学教师带领受援校教师,通过小范围的以赛促研来实现共同成长。同时,组织科学教研员指导成长共同体开展活动。“县级比赛名额有限,偏远乡镇的教师来回一趟也不容易。”宁海县教育局科学教研员阮小娟说,组建成长共同体的核心目标就是尽量为每位科学教师提供展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今年4月,宁海县跃龙中学作为中心校,联合受援校举办了教共体一体化创新实验评比活动。阮小娟介绍,尽管是内部活动,教师们依然全力以赴,有的自购材料制作一体化教具,有的因故无法到场仍特意录制实验视频参赛。
除线下成长网格外,宁波还通过“云上共享”均衡师资配置。去年7月,宁波依托“甬上云校”平台,按照“1位科学名师+10位学科带头人+100位骨干教师”的模式,启动科学名师网络工作室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10个这样的工作室。工作室定期开展线上研讨,名师团队发布实验视频与课堂实录,供学员观摩学习。
宁波市奉化区江口中学信息科技教师秦维超报名加入了工作室。他一直困扰于如何有效指导混龄学生组成的科创团队。在与工作室同行交流后,他尝试转向科研项目式教学,引导学生围绕实际项目开展学习。“教学方式改变后,学生积极性显著提高,能自主设计项目,涌现出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他说。
育师是基础,激励关乎长远。为确保优秀教师留得住、教得好,宁波推出一系列激励机制:鼓励各地各校优化评奖评优与薪酬分配机制;为人才培养成果突出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打破校园藩篱
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看!羊驼在散步了!”“小香猪今天胃口真好!”每到课间,宁波市海曙外国语学校青林湾校区的“动物园”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在学校里建一个“动物园”,这个创意出自校长高海军。去年下半年,学生赴宁波野生动物园研学后,他萌生了此想法。“学生普遍喜爱动物,何不将动物园‘搬’进校园,打造一个科普实践基地?”与宁波野生动物园达成合作后,今年2月,性格温顺的矮马、小香猪等动物正式入驻,成为学生们的“同学”。
每学期,学生可以报名担任动物饲养员,负责打扫、喂食,并在每天傍晚书写观察日记,记录动物的行为、食量、情绪变化。“潜移默化中,学生不仅习得了生命科学知识,还学会了观察、记录、提问和思考的科学方法。”高海军说。
青少年科学教育除了要发挥好学校主阵地作用,还需要融入社会大课堂,汇聚各方主体力量。为此,宁波建立了“大社会”协同机制,充分激活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和高新企业的科教资源,着力打造“一校一基地”。
如今,宁波每所中小学校均就近建立了校外科学实践基地:宁波吉利汽车的产业实景实验室,成为宁波科学中学的校外课堂;宁波市咸祥中学则在鄞州区鱼文化博物馆、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等地设立科教基地……目前,全市已有30家博物馆、97家科技场馆、103家高校及科研院所、182个科普科创基地、200余家高新企业参与其中。
与此同时,宁波大力推动科学教育向家庭延伸。自去年起,每年寒暑假期间,宁波都会组织“小小科学‘家’”评选活动,鼓励学生因地制宜开展家庭科学实践,如电器应用、绿植培育、日常饮食探究等,广受学生欢迎。
宁波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宁波将聚焦校内外资源,全盘统筹、齐抓共管,全力打造“大科学”教育生态,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贡献宁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