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喻清阳 王轶群
日前,受宁波周尧昆虫博物馆委托,宁波财经学院人文学院教师曹明带领文物保护团队,成功完成了对著名昆虫学家周尧先生2000余页手写笔记的抢救性保护和修复工作。
据悉,这批馆藏的学术资料由周尧之子周一阳捐赠,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档案价值。这项耗时4个多月的系统工程,不仅让珍贵的学术遗产重焕生机,更成为该校师生传承伟大科学家精神的生动实践。
刚接到这批笔记时,2000多页纸张,分别存在脆化、破损、水渍等问题。师生们没急着动手,而是按文物修复科学规程,花了两周时间做“前期病害调研”。大家把笔记按“病害内容类型”分成几大类,并用表格标注出每一页需要用的保护加固剂浓度、修补时的温度湿度要求等。“多亏了这份细致的方案,后续修复才没走冤枉路。”参与修复的学生陈优涵说。
在4个多月的保护修复历程中,曹明带领的4名学生都有了不少成长。他们不仅在修复技艺上日益精湛,更在专业细节上追求极致,从周尧的学术笔记中深切领悟到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随着保护工作的推进,学生们逐渐熟练掌握各种保护技巧,能够从容应对各类难题。同时,大家对笔记中的专业表述展现出强烈的探究精神。有一次,为了确保拼接残片字句的准确性,学生们不辞辛劳,翻阅了30余种不同版本的昆虫学杂志和图书,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疏漏,力求保护修复成果达到最高标准。
保护过程中,师生团队始终严格遵循“最小干预、可逆修复”的文物保护修复科学原则。学生陈睿回忆道:“在修复一份重要图谱时,我们花费整整3天时间,反复考证其中一个细节。这种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正是从周尧先生的笔记中汲取的宝贵精神财富。周尧先生的笔记堪称严谨治学的典范,即使是大篇幅的文献引用摘抄,字迹依然工整清晰;绘制的昆虫触角,节数标注精确无误,细致程度令人惊叹。这段实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严谨治学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的专注与坚持中。”
翻开这些笔记,仿佛能触摸到老一辈学者治学的热忱与执着。2000余页的笔记内容丰富多样,既有编撰昆虫分类学专著的稿件,也有野外采集昆虫时的细致观察日志,还包含周尧对当时学术争论的深刻批注。在几页笔记中,他用红笔圈出昆虫分类的错误标注,并在旁边写下“再查《昆虫记》”。“这种不放过任何一个疑问的严谨态度,即便跨越几十年的时光,依然令人动容。”陈睿说。
“对于研究周尧先生的学术生涯而言,这些笔记无疑是极具价值的一手资料。而对于学生们来说,保护修复这些笔记,就如同顺着纸页与老一辈学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能真切感受到他们做学问时的严谨态度。”曹明表示。
“周尧先生的学术笔记既是昆虫学珍贵文献,更是承载科学与治学精神的‘活教材’。宁财院人文学院一直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学科育人融合,此次保护修复正是实践育人的重要尝试。”该校人文学院副院长夏柯介绍,未来,学院将以此为契机,在文博行业的支持下,打造更多沉浸式实践项目,让文物保护成为传承科学精神、培育新人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