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等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9月26日 星期

守正创新提升思政教育质效


□葛继宏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各高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教师乐教善教,广大青年“四个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奋发昂扬,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同时也应当看到,当下部分思政课教学与青年群体需求、接受习惯之间还存在隔阂。

如何更有效地在青年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入脑入心,是摆在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坚持守正创新,提升思政教育质效,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要使命。

一是要强化政治引导功能,让思政教育“立”起来。思政课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思想文化多元交织,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在此背景下,当代中国青年形成怎样的价值观,能否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仅关乎个人成长,更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理想信念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仅凭情感无法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纵观党史,无数革命先驱无一不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价值认同铸就了他们牢固的理想信念。

教育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关键在于推动内容供给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推动传播场域从“课堂封闭”向“社会开放”拓展。例如,浙江传媒学院结合自身专业优势,联合发起“为百位烈士画像”公益活动。通过帮助烈士亲属实现“见到亲人”的夙愿,学生们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成为故事的参与者。在这场当代青年与革命烈士超越时空的特殊对话中,红色根脉生动传承,信仰之光深入心底。

二是要提高针对性和吸引力,让思政教育“潮”起来。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直面当代青年关心的现实问题,用党的创新理论和成功实践给予有效回应,让思政教育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思政教育只有把准青年的兴趣点、找准青年的兴奋点,让理论可听可视,让思想有声有色,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才能达到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以抽象厚重的理论思辨为主,对很多青年学生缺乏吸引力。“你说我听”的理论讲授模式,难以与青年学生产生情感连接,学生也缺乏体验感和参与感。“为百位烈士画像”公益活动巧妙地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以致用、在用中悟的有效途径。学生们不再是听课的受众,而是运用自身专业技能去完成一项具有重要社会价值和情感意义的活动的创作者和实践者。思政教育就是要善于发掘和利用那些能引发青年情感共鸣的“触点”,将抽象的理论、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具体的人物、鲜活的故事紧密结合,让教育过程成为一次触动心灵的旅程。

三是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思政教育“实”起来。党的创新理论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思政教育也应当是一个激发情感、提升认知、确立价值、指导实践的过程。形成“所需—所教—所懂—所用”的精准闭环,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方向。要善于捕捉学生关注的话题,精准了解学生“所需”,让课程“所教”有明确方向,让青年学生认同信服。要注重效果评估,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让课堂“所教”变成理解历史和现实的“所懂”。要让理论学习从问题中来,回到现实中去,引导青年学生将“所懂”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所用”,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把青年组织起来,在青年中传播理论,让青年影响青年,一直以来是党的理论宣传的优势所在。例如,近年来,浙江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深入开展90后、00后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广大青年成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优秀讲师”。青年们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创独特的“青言青语”,让党的创新理论紧贴青年传播,大大提高了宣讲的到达率、传播力。

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是对思政教育本质的回归与升华,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打破课堂边界,构建“社会即课堂”的大课堂观,主动将广阔社会天地作为思政教育最丰富的资源库和最广阔的实践场,让青年学生脚沾泥土、目及天地、耳闻民声,才能实现从“认知认同”到“践行信仰”的升华,真正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作者系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研究院院长)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