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为响应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号召,浙江青年学子奔赴广袤基层,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智慧。即日起,本报推出《“浙”里青年行乡间》栏目,跟随这群青年人的身影,记录他们与乡村共同成长的故事,聆听新时代的青春回响。
□本报记者 陈嘉琦
在金华市金东区源东乡东叶村,他们深情演绎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的经典作品;在淳安县文昌镇文屏村的稻田边,他们用歌声让草地广场变身夜晚“歌友会”……近段时间,浙江多地乡村活跃着浙江音乐学院“文艺轻骑兵”的身影。
“文艺轻骑兵”是浙音打造的一支担有文化使命的队伍,由学校各专业教师、辅导员担任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他们组成一支支实践小队,深入省内外各地开展文艺宣讲、艺术展演、公益美育、艺术乡建等文化服务,持续将优质文化资源送到田间地头。
“类似的社会实践活动过去也不少,但如何让其真正深入、持久,是学校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学校团委书记徐晓昀坦言,浙音打造“文艺轻骑兵”这一育人品牌,旨在从顶层机制上进行系统规划,推动学校将优质文化资源和专业优势转化为服务地方的动能,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贡献浙音力量。
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着重突出“轻”的特质,每支实践小队约10人,一辆客车就能容下全部成员与器材,确保能轻松深入乡镇腹地;为确保服务可持续、能扎根,学校推动校地联建,实施“一地一方案、一项目一特色”的服务模式,制定“一月一行动、一季一评估、一年一总结”的执行机制。此外,学校还推出比学赶超激励机制,定时举办成果评比活动,鼓励各实践小队不断创新“送文化”的形式。
在完善的机制引导下,浙音“文艺轻骑兵”形成了常态化的工作模式,实行基层“点单”、团队“开单”的服务形式,快速响应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舟山作为海岛,受地理条件等限制,文艺资源相对匮乏,当地群众对高水平演出期盼已久。获悉这一需求后,“文艺轻骑兵”克服海上交通不便、演出协调难等挑战,连续4年赴舟山巡演,足迹遍及当地10余个渔村,将《渔光曲》情景音乐会、海岛民俗艺术展等送进渔船码头、农村渔家。
无独有偶,去年,作为首批省级文化特派员之一,浙音副教授吴涤驻点结对泰顺县畲族聚居地左溪村,与当地村民一同挖掘畲族音乐文化。“文艺轻骑兵”实践小队跟随文化特派员,深度参与畲族音乐文化的挖掘工作,推进校地合作。由此,学校和泰顺合作,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民歌与音乐剧艺术进行创造性融合,共同打造作品《有凤来仪》。9月23日,该剧目在泰顺影剧院首演,获得观众好评。
“文艺轻骑兵”在给群众“送文化”的同时,也让参与其中的学生实现成长与蝶变。学校音乐系大四学生曾驰遥大二就加入了这支队伍,起初负责活动统筹等基础工作,随着参与的场次越来越多,她对节目编排、人员调度、场地协调、服装准备等事务愈发得心应手。今年暑假,衢州市柯城区“点单”,邀请“文艺轻骑兵”在水亭门景区开展40场“阳台show”,以赋能古城文化IP。曾驰遥担任这份“订单”的执行导演,负责演出统筹。截至目前,已顺利完成32场。“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提升了我个人的组织与策划能力,也给了我更多走访、调研的机会,对专业素养提升也大有裨益。”她说。
记者了解到,未来,学校计划在“文艺轻骑兵”等实践活动中设立党团员先锋岗,通过强化党建引领,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拓展服务深度,充分激发学校以文化服务社会的活力。据统计,自2021年起,“文艺轻骑兵”实践团队每年组织千余名师生赴省内外各地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服务累计1200余次,线上、线下活动惠及群众超1.2亿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