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桐青0
“妈妈,看我力气大不大!”在杭州市西湖区龙坞幼儿园,2岁的舟舟推动着橡胶轮胎,在铺满软垫的走廊上玩得不亦乐乎。教师徐菲洋全程弯腰悉心看护,目光紧随。一旁,妈妈杨鑫璐脸上舒展的笑容替代了往日紧锁的眉头。“孩子从小体质弱,总怕他磕着碰着。没想到这里的安全措施这么到位,老师陪伴如此用心,我这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
在西湖区,这样让家长安心的场景正变得寻常。自2021年推进“幼有善育”改革以来,西湖区以“托育教育一体化”为核心,实现幼儿园托班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区入托率达41.3%。为有效解决日益增长且多元的托育需求难题,西湖区着力打造“一刻钟就近入托、每一刻温暖陪伴”品牌,并创新性地提出“宽一点、软一点、矮一点、暖一点”的“四个一点”教育服务理念,从环境到内涵,全方位护航幼儿健康成长。
“我们要遵循儿童发展规律,为他们提供更开阔、更自由的活动空间,这有助于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西湖区教育局综合教育科科长黄洁说。为此,西湖区幼儿园托班严格执行人均室内面积不低于3平方米、室外活动面积不低于4平方米的标准,并巧妙设计空间,减少不必要的隔断,使活动区域流畅贯通。
在转塘幼儿园的托班区域,当推拉门打开,室内活动区便与阳光庭院自然相连,幼儿可在这片“无界”的天地里自由穿梭、自主发现。整个空间布局遵循了“动静分区、干湿分离”的理念,科学划分出大肌肉锻炼区、安静阅读角、艺术创想区等功能明确的活动场所,既满足了不同活动的需求,也初步培养了幼儿的秩序感。
空间“宽”了,安全保障则需“软”到位。西湖区系统性实施了“软环境”全覆盖工程。“我们坚持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关注每一个细节。地面铺设环保亚麻地垫,所有家具采用圆角设计,玩具优选食品级硅胶材质,连墙面都做了贴心的软包处理。”区教育局综合教育科工作人员姚刘芳说。在河滨幼儿园,从低矮的防护栏、防夹手门缝到圆滑无角的游戏设施,每一处细节都渗透着无声的守护。“在生活照料上,我们也做了‘软’调整,比如提供更细软、易消化的食物,呵护孩子娇嫩的肠胃。”园长戴翎补充说。
环境的创设,核心在于适应儿童。“在托班调研时,我们发现孩子存在身高差,导致个子稍矮的孩子在使用固定设施时面临困难。”黄洁表示,西湖区秉持“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将全区幼儿园的洗手台、桌椅、玩具柜都变得“矮一点”,方便幼儿使用;马桶、小便器、洗手池也变得更加“迷你”;透明抽屉与矮架设计的收纳柜,让每件玩具、每本图书都触手可及。
当空间、安全等“硬件”条件具备后,高品质托育的关键最终落在“人”身上。为提高教师队伍素养,西湖区聘请了首位托育专职教研员姜程璐,负责全区教师培训。在她的组织下,“陪伴式教研”成为每月常态,全区教师齐聚一堂,深入剖析托育实践的难点,共享智慧,获得专业引领。
“暖一点”的理念已融入区域托育实践的方方面面。在和庄幼儿园,2岁多的何依冉因羞于表达排便需求,经常憋到号啕大哭。教师潘珊珊观察到她喜欢向玩具熊倾诉,便在角色扮演游戏中特别创设了“娃娃家卫生间”场景,借助玩具熊与何依冉对话,引导她说出需求。此外,潘珊珊还在马桶边贴上了何依冉最喜爱的卡通贴纸,帮助她缓解紧张情绪。
从拓宽物理空间到软化安全环境,从降低设施高度到提升情感温度,西湖区以“四个一点”为核心的托育实践,正悄然改变着无数幼儿的成长轨迹。黄洁表示,未来西湖区将持续深化“托育教育一体化”改革,不断丰富“四个一点”的内涵,诠释“幼有善育”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