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 澜
又是一年开学季,寂静了一个夏天的高校校园再次被喧嚣与梦想点亮,从五湖四海赶来的莘莘学子在这里会聚。
这个新学期,迎接各位新生的有修葺一新的校舍,有热情洋溢的学哥学姐志愿者,还有来自书记、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充满智慧与温度的“第一课”。他们以“真理的味道”为精神底色,围绕“求学之道”“身份之识”“使命之问”这三个核心命题,为新生指明了前行的方向,激励学子品味经典、求索真知,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
求学之道:避“水课”虚度,重“体系”建构
告别中学模式,大学这片新天地如何开拓?书记、校长以“过来人”的身份,给出了兼具实用性与深度的建议。
浙江工商大学校长王永贵的一场脱口秀式演讲,以爆梗成功出圈。他提出大学生需修炼“五防工程”——防火、防盗、防诈、防水、防躺平摆烂。其中,他对“防水”的独特阐释引人深思:既要防“水课”、防“水分”(学分的分),也要防“水师”,更要敢于拒绝躺平摆烂的“水生”。这番风趣又犀利的讲话,直指新生如何规避误区、珍惜光阴的核心问题。
当最初的兴奋感褪去,如何把握这段独特而珍贵的时光?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引导学生跳出单一维度思考。他认为,大学不仅仅是学术机构,更是人群组织,这里聚集着不同年龄、背景和文化的个体,时刻与社会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鼓励学子不应困守于“象牙塔”坐而论道,而是要在与他人的相遇、互动、思维碰撞中认识自己、理解世界。
对于学习方法的转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长陈积明的建议更为具体。他认为,从中学跨入大学,从本科迈向研究生,需完成学习思路的根本转换:从知识点的掌握转向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学科的融会贯通,重在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他特别强调,研究生需培育非凡的洞察力和创新力,涵养“甘坐冷板凳、啃得硬骨头”的科研态度。他期望学生能“择一事终一生”,开展研究型学习,将代码刻在关键领域,成果应用到产业变革,论文写在祖国大地,同时也要“跨一界通万象”,打破学科壁垒,成长为兼具专业深度与跨界能力的攻坚者。
面向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嘉兴大学校长梅德庆说,游戏、短视频这类“多巴胺陷阱”容易让人迷失自我、意志消沉。大学生活不应在虚度光阴中彷徨呐喊,而应内心清明、目标坚定。他希望学生始终以学业为重,自律坚持,学好每一门课程、悟透每一则原理、做好每一次实验,在实现一个个小目标的过程中拾级而上、行稳致远。
身份之识:溯校史源流,明自身坐标
浙江百余所高校各具特色。书记、校长致力于在“第一课”中就将学校的独特基因烙印在新生心中,构建强烈的身份认同感。
每年,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忠都会从中医理论中选取一个关键词,作为开学第一课的新生寄语,2023年讲“气”、2024年讲“精”,今年则讲“脉”。他告诉学生,在浙中医大“脉”是一种精神符号——是连接小我与家国、贯通传统与时代、传承岐黄与未来的核心力量。他将中医理论与育人理念巧妙融合,使专业特色与校园文化完美契合。
“‘计量’不仅是彰显其外的特色,更是融入血脉的底色。”中国计量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日常工作)戴道锌自豪地说,计量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标尺与基石,关乎国际话语权。“精思国计、细量民生”的校训指引师生努力主导国际标准和国际规则的制定,为世界谋大同,将专业学习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宁波大学校长蔡荣根则从校园里70多座以“宁波帮”人物命名的大楼讲起,深情回顾了“爱国爱乡、感恩回报”的建校史。他坦诚地对学生说:“你们今后也会发现学校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这并非不爱校的理由。正因有需改进之处,才需我们共同努力去让学校变得更好。”这番话激发了学生与学校共成长的责任感。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的致辞充满诗意与哲思。他从甲骨文“艺”字“人种植禾苗”的意象,谈到古希腊艺术女神雅典娜的“明眸之眼”,阐释了对艺术的敬畏与智慧。他鼓励学生“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在国美这片人文山水、精神家园中成为真正有创造力的人,以艺术作为人生志业的确定性来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
使命之问:融小我入大我,以青春答时代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培养高素质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开学第一课上,书记、校长无不引导学生将青春小我融入时代大我,担当民族复兴重任。
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吴家胜以“绽放”为喻指出,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颗独特的种子,都能在这片沃土上沐浴阳光雨露,最终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灿烂芳华。而真正的绽放,意味着将小我融入大我。他希望新生胸怀“国之大者”,在服务国家和奉献社会中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
温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金焕民则以校史中的红色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从韩清泉先生“医学救国”创校到一代代温医人扎根瓯江、服务国家的感人历程。他期望学生锻造过硬本领,扎根医学沃土,努力成为有情怀、有自信、能做事、能创新的党和人民信赖的健康守护者。
浙江海洋大学校长武传宇深刻阐释了校训“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时代内涵。“海纳百川”是探索未知的好奇、兼容并蓄的格局、守正创新的追求;“自强不息”是风浪中坚守信念的力量、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的奋进姿态、技术浪潮中敢于开拓的勇气。他寄语新生以此精神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
浙江师范大学校长邱利民则以培育了近40万名优秀人才的丰硕成果为引,列举了从“时代楷模”陈立群到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学明等杰出校友。他强调,“师”是一种使命,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唤醒与陪伴。他希望新生沉潜下来、运动起来、开放出去,涵养出一份兼具思想深度、生命活力和人格气象的“浙师大气”。
从如何度过大学的方法论,到认同大学身份的认识论,再到成为怎样的人的价值论;从知识汲取,到人格塑造,再到家国担当的认知升华——高校书记、校长的开学第一讲,是一次系统的启蒙。他们以肺腑之言启迪新生在大学这片沃土上深扎求知之根、筑牢成长之基。愿青年学子以青春之笔答时代之问,最终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