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旭芳 徐圣沙
微专业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具有课程精、周期短、重应用的优势,在解决专业设置滞后性及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微专业面临校企合作不深、科研支撑不足等现实问题,只有坚持全景式融合理念,形成多元协同、开放灵活的发展格局,才能推动微专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跨专业融合,重构知识体系。微专业的价值在于“小而精”“微而强”,强调跨学科、跨专业整合。传统教育往往以单一学科专业为边界,而微专业则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在各种不同的学科专业间搭起桥梁、构建网络,培养跨界复合型人才。如人工智能与医学交叉,可开设智慧医疗微专业;艺术设计与数字技术交融,可开设数字艺术微专业。在课程建设上,要注重课程的结构化与系统化,突出学科专业间的交叉点和契合点,而非将来自不同学科专业的若干门课程简单做“加法”;在师资队伍上,要加强不同学科专业间的互补合作,强化知识重构,推动教师互派共教、协同育人;在学习方式上,要更加注重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支持跨院系自由选课、交叉培养。
深化产教融合,对接产业需求。产教融合是微专业实现“教学—实践—就业”闭环的关键路径,构建企业全程参与、资源双向流动的深度融合机制。高职院校要联合区域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共同制订微专业培养方案,将企业生产实际中的真实项目、技术难题、岗位标准转化为教学案例与实训任务。要形成校企共建机制,通过共建课程体系,引入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参与教学;共建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用真实设备,解决真实问题,磨炼真正技能;共建评价机制,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行业企业参与的多元综合评价体系;共建人才需求动态反馈机制,定期发布人才需求报告,确保微专业方向与产业升级同步。
强化科教融合,提升科研支撑。科教融合是微专业从技能培养向创新赋能升级的核心支撑。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产教融合优势,把科研团队的技术突破、行业前沿研究融入课程设计,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微专业的课程教学资源。教师还应带领学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参与应用型科研和创新项目,通过“做中学、研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未来适应技术升级与产业创新打下基础。
加强数智融合,推动教学革新。数字化和智能化正在重塑教育生态。微专业要积极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人机协同的基础上促进教学形态与育人方式变革。教师可运用大数据开展精准教学,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认知状态,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为他们推送合适的学习资源。教师可借助人工智能推动课堂形态革新,引入“智能助教”“智慧伴学”辅助开展课堂教学,打造智慧教室或借助虚拟现实模拟教学环境,给学生构建沉浸式教学情境和学习空间,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微专业的价值,在于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灵活精准、更前沿的知识技能,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多方协同、系统推进。只有开放合作、打破壁垒、加强融合,才能打造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微专业体系,建起“课程精而实、教学融而深、人才适而优”的微专业发展格局,进而更好响应社会需求,切实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作者冯旭芳系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徐圣沙系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