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倩
今年3月,教育部启动“双千计划”,旨在通过建设1000个微专业和1000门职业能力培训课程,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据统计,我省共有51所高校开设的182个微专业入选该计划首批入库名单并成功备案,其中包括22所高职院校开设的70个微专业。
9月8日起,浙江高职院校陆续开学。记者走访了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和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3所院校,实地探访微专业如何通过创新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面向未来:微专业紧扣产业前沿与交叉学科
AIGC技术应用、智能视觉应用开发、无人机应用技术、生态产品数字化营销、低空技术与工程、智慧养老……高职院校推出的微专业琳琅满目。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它们主要面向未来产业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以及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低空经济、民生服务等人才紧缺领域。
“微专业设置的关键在于聚焦产业发展,关注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对接技术发展前沿。”浙江工业职院副院长杜海清说。学校此次共有3个微专业入选“双千计划”,分别是机器视觉与人工智能、嵌入式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和网络攻防与对抗。
杜海清指出,学校紧扣“前沿”和“交叉”两个关键词开设微专业,旨在实现“拓宽”与“精深”两个目标。“拓宽”即打破学科壁垒,帮助学生构建跨学科知识结构,拓宽就业渠道。该校的机器视觉与人工智能微专业就融合了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的最新知识,培养能解决复杂问题的复合型人才。“精深”指聚焦行业急需技能,让学生掌握热门技术,提升就业竞争力。例如嵌入式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微专业契合当下电子信息领域对嵌入式与AI结合人才的需求,网络攻防与对抗微专业则敏锐地捕捉到本地网络安全人才紧缺现状,针对企业最需要的安全服务和设备维护技能,传授核心技术。
从课堂到岗位:校园中开展“岗位实训”
浙商职院旅游烹饪学院2025届毕业生寿海齐目前就职于一家面包店。从中职到高职一直学习西餐专业的他,在大三辅修了西餐烘焙微专业。他表示,正是这段学习经历,让自己顺利地通过实习,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烘焙本就是西餐专业的课程之一,为什么还要再学习西餐烘焙微专业?“微专业把面包细分为欧式、日式等类型,从理论到实践,系统教授制作方法。”寿海齐说,“连不同种类奶油的特点、开酥机等专业机器的操作,微专业都会一一教授。”通过2个月的学习,他感到“工作中上手更快”。
寿海齐的经历反映了微专业强烈的实践导向。微专业的课程内容紧密对接行业需求和企业实际项目,突出实践实训,注重技能培养。“与传统专业全面系统化的培养相比,微专业更细分、更精准,直接对应一个具体的岗位。”浙商职院副院长嵇新浩表示。正因如此,上学期,浙商职院的微专业主要面向大三学生开放,在教学中充分根据学生在实习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展开指导。
“微专业虽小,但小而精。”浙旅职院公共教学部副主任徐洁介绍,该校的乡村运营与创新创业微专业虽不追求传统专业的系统性知识架构,但也并非简单的模块选修课,而是紧密围绕岗位所需要的核心知识,形成包含理论课、专业课、实操项目在内的完整课程体系,通过大量真实的企业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使学生能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锻炼和提升能力。
走进学校乡创空间,可以看到六七间独立的办公室,犹如一个个小型企业孵化器,承载着学生的创业梦想。“筑梦乡海”“水稻渠成”“壹歌”……学生的创业项目涉及乡村文创产品开发、乡村节庆策划、农产品推广等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学校为每个项目配备了来自行业协会、企业管理层等的行业导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践。
为有效对接企业岗位,浙江工业职院的3个微专业都设置了“驻校专家”。机器视觉与人工智能微专业与杭州海康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思谋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大融视觉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企业参与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提供设备、技术支持。来自大融视觉的3名工程师直接在校内实训空间办公,学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他们咨询。“教授的内容来自企业,实践在企业,企业专家驻校,这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实现岗位技能培训。”该微专业负责人金泽石说。
灵活调整:让微专业有更多可能
随着新学期的开始,微专业建设持续优化。“非本专业学生学下来,确实会觉得有些课程偏难。新学期里,我们将增加一些引入、过渡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金泽石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此同时,浙江工业职院也在制订微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准备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考核评价、场地管理等方面对微专业进行全面规范的管理。
“职业院校办学受市场影响很大。行业景气,我们的办学、学生的就业就好。”杜海清表示,科技快速发展带来技术升级,推动产业转型,但是受既定人才培养计划的约束,学校的专业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滞后性,不容易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微专业的设置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下一步,学校将对接企业需求开设更多微专业,充分发挥微专业的灵活度和先进性,提升学生的能力,助其实现高质量就业。
嵇新浩持相同的观点。浙商职院是此次采访中开设微专业最多的学校,共有AI影像创作、电商数智化运营、酒店数字化运营、人工智能应用与实践、西餐烘焙、乡村文旅咖啡师、研学旅游策划与实施、智慧零售8个微专业入选“双千计划”。“灵活好调头。”嵇新浩表示,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促使商贸类专业开始转型,学校也开始反思现有的教学计划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微专业的适时出现不仅能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还能够检验学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发展是否符合当下市场需求,为学校接下来开展教学改革提供支撑。
新学期里,浙商职院的微专业会向所有学生开放。嵇新浩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不是到了大三才开始考虑的,放开选课,学生在大一、大二就习得更多职业技能,可以更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浙旅职院则进一步拓展微专业的开放范围。除了在校内开设更多微专业,乡村运营与创新创业微专业慕课已于近期上线,面向全国高校学生招生及选课。徐洁认为,作为一个提升职业能力的项目,微专业应该有更多可能。比如面向社会开放,“乡村的管理者、回乡创业的年轻人,只要想提升乡村运营管理能力,都可以来选修我们的乡村运营与创新创业微专业”。
9月10日是教师节。“教师凭证购买柠檬水,1元/杯。”乡创空间里的吉茶饮品店在这天推出了优惠促销活动。吉茶饮品店的主理人夏烟姓是乡村运营与创新创业微专业的首届毕业生。“吉茶”的创立,从策划到运营均得到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目前‘吉茶’在湖州开了分店,是校友入股经营的。”夏烟姓已经大三,通过微专业的创业实践找到了未来的方向,憧憬着茶饮市场上能有“吉茶”的一席之地。
微专业虽“微”,却蕴藏无限可能。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深化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浙江高职院校正借助这一新型教育形态,为学生、学校乃至社会学习者探索更多成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