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9月16日 星期

金融反诈课 “演”给老人看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探索金融教育适老化新路径
图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志愿者团队走进新西坑村,向当地老年人科普金融反诈的相关知识。(学校供图)

□本报记者 邵焕荣

“王奶奶,我有内部渠道办理退保,只需先交3000元就能全额退款。”“千万别信!凡是要先交钱的‘好事’,全是骗人的!”……近日,在杭州市钱塘区社区学院义蓬分院的教室内,一场由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星火燎原”志愿者团队自编自导的方言反诈小品表演,赢得了台下45名老年人的阵阵掌声与喝彩。

“演得真好,以后再遇到这类骗局,我心里就有底了,不会上当了。”看完表演,72岁的徐钱森赞不绝口,“在家门口能看到这么接地气的反诈宣传,我们特别欢迎”。

这生动的一幕,是浙江金融职院积极响应社会需求,探索金融教育适老化新路径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社会智能化与人口老龄化的并行发展,专门针对银发群体的诈骗行为日益猖獗,给不少老年人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和精神伤害。

该校曾依托校内外资源,尝试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面向老年群体组织开展过一系列金融教育活动,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问题到底出在哪?投资保险学院副院长裘晓飞一语道破:核心问题在于“供需错配”。一是老年群体尤其是农村老年人普遍受教育程度有限,难以理解专业的金融术语,容易听不懂、跟不上;二是以往的金融教育多以单向灌输为主,形式呆板、互动不足,缺乏吸引力,老年人主动进校参与活动的意愿较低,积极性不高。

“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推动课程适老化与送教上门。简单地说,就是把真正适合老年人的金融课程送进社区、乡村,在内容上做到通俗易懂、贴近实用,在形式上注重互动体验,帮助他们学得会、用得好。”裘晓飞说。

遵循这一理念,该校专门成立了金融适老服务基地,并系统性组建了多支由“专业课教师+学工线辅导员+学生志愿者”构成的金融助老志愿者团队,专职负责推进送教上门服务与金融课程适老化研发创新。每一次送教上门活动都不是盲目出击。行动前,带队教师会首先组织学生进行精准的需求调研,深入了解目标社区或村落老年人的实际困惑与偏好;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备课,优化课程内容、创新表现形式;最终,由充满活力的学生担任主讲,用年轻人的方式传递安全知识。

今年6月,这项创新的教育实践在缙云县溶江乡新西坑村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检验。投资保险学院与之江电影集团联动,由财富管理专业副教授陆妙燕与学工线教师姚红琳带领10余名学生志愿者,通过“文化+金融”的形式,为当地老年人举办了一场量身定制的反诈宣讲活动。

为保障活动效果,团队做足了“课前功课”,通过问卷调查、村干部座谈等多种形式开展调研,深入了解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与学习偏好,明确他们“缺什么、想学什么、该怎么学”。结合这些调研的反馈结果,带队教师对活动内容和形式作了针对性设计,即在内容上聚焦AI语音诈骗、“子女求救”类诈骗等老年人普遍关心的问题,通过情景剧、案例讲解等形式加以呈现。这之后,团队再组织学生兵分多路,深入新西坑村下辖的各自然村开展定制化宣讲。

在当坑村,学生入户走访,与老年人围坐交流,并手把手地指导他们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在西岙村,学生为不识字的老年人表演情景剧,生动演绎“馅饼变陷阱”的诈骗手法;而在福建厂村,学生则结合留守老年人的劳作习惯,创新编唱“农事反诈口诀”,将防骗要点融入采茶号子……通过这一系列宣传组合拳,新西坑村老年人的防骗意识与反诈应对能力均有了显著提升。比如:对AI语音诈骗等新型诈骗手段的知晓率从原先的50.75%大幅提升至100%;在模拟“子女求救”类诈骗场景中,超过60%的老年人选择了正确的应对方式,即立即挂断电话,并用自己的手机拨打子女常用号码进行核实。

“金融教育适老化不存在‘标准答案’,需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陆妙燕介绍道。据不完全统计,依托金融适老服务基地这一平台,该校每年组织金融助老志愿服务20余场次,覆盖约1200人。同时,基地还会定期组织师生团队参与金融科技发展、老年健康财富服务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持续提升师生团队的服务能力,并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联合证券及期货公司聘请兼职教师与咨询专家,以不断扩充服务力量,为金融教育适老化提供更广泛、更专业的支持。

裘晓飞表示,下一步,学校还将继续探索金融教育适老化新路径,通过联动村委会、乡镇金融机构,在当地培养驻点老年宣教员,组建老年人金融教育互助小组,助力老年人在提升自身金融素养的同时,辐射带动更多银发群体。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