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市实验小学 蔡美亚
“我没戏了”是小孙的口头禅。
语文课回答问题、音乐课随机抽唱、体育课跳绳考核,甚至只是值日中简单的拖地、擦桌子,小孙总是用这句“我没戏了”先给自己下定论。
“我太笨,什么都做不好。”
“我不行的,肯定会被笑话的。”
“我就是一个废物。”
“我没戏了。”
……
小孙的声音闷闷的,充满绝望。每次我找到他时,这个圆圆胖胖的小男生,总是在座位上把头深深地埋在臂弯里。
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一心想知道他的“没戏”从何而来。
等我了解了小孙的家庭情况,才知道,原来小孙有个学霸哥哥,已经考上重点大学。父母总是拿他和哥哥比。“哥哥从小就很懂事,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小孙怎么就不行呢?”妈妈无奈地说。
在父母的高期待下,小孙只能选择彻底的自我否定。我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小孙找回自信。
春天来了,我在教室里摆了几盆绿植,希望能给学生们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一天早晨,我惊喜地发现植物架上多了几个漂亮的小泥塑。
“这几个‘小可爱’是谁放在这里的呀?”我在班上问道。
没人回答,但我注意到小孙的耳朵红了,歪着头瞥了我好几眼。
下课后,我把小孙叫到办公室。
“小孙,是你做的泥人吗?”
小孙缩着肩膀,犹豫了一下,点点头。
“太棒了。你有一手绝活啊。”我由衷地赞叹道。
“真的吗?”
“当然了。你看,这只小兔子多可爱,那只小猫多传神。你真有天赋。”
小孙的眼睛亮了起来。
可是小孙的压力随之而来,每天早上,学生们都期待看到新的泥塑作品。有时小孙上课也在偷偷捏泥巴,被教师发现后,他就躲进厕所捏。
由于学校禁止学生带学习用品以外的物品,小孙的黏土被教务处没收了,他就把纸巾捣成纸浆继续捏。
我意识到,是时候让小孙的才能服务于更大的事业了。
正巧,学校的晚托兴趣课程就要开班了,我们班开展的是名著阅读项目化活动,设置了故事组、绘画组、宣传组等活动小组。我找到小孙,耐心地开导他:“你的作品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它们美,更因为它们能带给别人快乐。你来担任文创组‘小导师’,可以吗?”
小孙缩着的肩膀渐渐舒展开来,眼神中多了一丝光彩。
项目化活动中,我把“天津泥人张”推荐给小孙。假期里,小孙的父母带他去了天津,参观了泥人张美术馆。
“我要成为‘泥人孙’。嘻嘻。”小孙找到了方向,在钻研中慢慢成长。张飞、关羽、诸葛亮……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泥人点缀了窗台,窗台也成了小孙的戏台。
有一天,一个精美的泥塑作品不小心被弄坏了。
“他们肯定是故意的。”小孙气得满脸通红,下了课也不愿意走出教室。
眼见小孙的肩膀又要缩起来了,我赶紧把自己手机里的照片一张张给他看:“你瞧,同学们都在驻足观赏呢。”
当看到晚托班上同学们认真向他学习捏泥人的样子,他的眼睛又亮了起来。那个总是说“我没戏了”的小孙,慢慢地抬起了头,挺直了背。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却常常被我们忽视。有所热爱的全面发展,才能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自信,上演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人生大戏。
可是,班里出现了不一样的声音。
“老师对小孙太偏心了。”
“是的,机会都给他了。”
……
学生们说得对,不能让小孙独享这特别的爱。我意识到,班里还有很多像小孙一样的学生。
“同学们,我们来办一个拿手好戏展示会吧!”我在班会上提议。
学生们兴奋地讨论着,但也有一些学生显得有些忧虑:“老师,我好像没有什么特长。”
“别担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让我们一起来发现吧。”我鼓励道。
于是,教室变成了一个乐园。学生们有的展示书法,有的表演魔术,有的讲述科普小知识……我们在教室一角开辟了“满庭芳点赞墙”,记录每个人的闪光点。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作品都得到了认可;我惊喜地发现,那些平时不太起眼的学生也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戏”。
期末写评语,我把每个学生的拿手好戏编成一段打油诗。在小孙的评语栏中,我写道:
“小小泥人在手中,
创意无限展才能。
从此不再说没戏,
舞台处处显身手。”
12岁集体生日会上,小孙昂首挺胸站在讲台上演讲,声音洪亮:“3年前,我觉得自己没有任何长处,总说‘我没戏了’。是老师和同学帮助我发现了我的拿手好戏,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童年的舞台上,我们都是主角。”
这就是我所期待的教育最美的样子:每个学生都能展现自己,发挥特长,在最擅长的领域自由地成长,班级呈现“百花齐放”的教育生态。
●点评:
本案例以“戏”为线索,生动呈现了小孙从“我没戏了”到“我有好戏”的转变过程,深刻揭示了班主任帮助学生突破自我、重拾信心的方法系统。小孙的退缩、自贬源于家庭的高压,班主任通过观察、倾听和引导,敏锐捕捉到他的泥塑天赋,以文创组“小导师”的角色重塑他的自我认同,让他在班级展示会等舞台中找到价值感,最终实现从“蒙尘”到“发光”的转变。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的核心思想,也展现了罗森塔尔效应中期待的力量。更难能可贵的是,班主任并未止步于个体改变,而是将教育影响扩展至全班,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戏”,形成“群星闪耀”的景象。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点评者:杭州师范大学 周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