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9月9日 星期
省教育厅举办“弘扬教育家精神 争做新时代育人楷模”记者见面会
何为师者,师者何为


本报讯(记者 徐梦娇)9月5日,省教育厅举办“弘扬教育家精神 争做新时代育人楷模”记者见面会。会上,浙江大学教授苏德矿,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师徐迅,杭州学军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方润根,浦江县郑宅镇中心小学教师祝响响,衢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季根寿等5位教育工作者分享了他们坚守初心、铸魂育人的教育故事,展示了我省教师队伍建设成效。

师者,用热爱让课堂焕发时代生机。

“矿爷”是学生们对苏德矿的亲切称呼。这位执教37年的数学教师,始终在思考如何让抽象的微积分“活”起来。

晚上睡前反思教学过程,已成为他雷打不动的习惯。2013年,苏德矿先后开通“浙江大学苏德矿”“矿爷课堂”微博账号,每天花两小时和学生探讨问题,累计坚持超万小时。

2017年,59岁的他开始课堂直播。一部手机、一个三脚架,观看人数最多时达数万。3年时间,960场直播,600多万人次观看。如今,他正探索用AI赋能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当徐迅在课堂上吟出“春江水暖鸭先知”时,学生们会立马接上“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谁能想到,烹饪课也能如此诗情画意,这已然超越了技能传授本身。当他在教授龙井虾仁这道菜时,也在向学生们阐释“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背后的中国饮食智慧,讲述杭州“山水入味”的饮食美学观。

2021年,徐迅牵头成立杭州市厨艺协会,组织毕业生研发菜品、精进技术。在他看来,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正在成为现实。

从江南到川西,从城市到乡村,总有师者跨越山海奔赴而来。

2022年,方润根跨越1700公里,带领10位教师奔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支教。通过3年攻坚,学校教学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学校现在有尊严了!”泸定县一位即将退休教师的话,让他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祝响响的奔赴是另一种选择。2014年,她主动来到浦江最偏远的山区学校——檀溪镇中心小学,从此走上了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面对没有塑胶跑道的操场和众多留守儿童,她说:“一所学校可以没有标准化跑道,但不可以没有带领孩子们奔跑的老师。”

之后的日子里,祝响响和支教教师带着学生们像风一样奔跑,努力探索“一校两区”改革新模式。操场变了,校舍新了,教育质量好了,学校成为城乡教育均衡的样板校。2021年,她在小学母校成立乡村名师工作室,培育乡村种子教师,她的梦想是“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共同奔赴乡村教育的星辰大海”。

教育需立足讲台,需以制度创新回应需求。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季根寿强调,“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学生第一、教师‘C位’。”

在他的推动下,衢州出台了教育人才新政,构建起“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全链条体系。“人才引进不能‘等风来’。”季根寿说,“我们主动简化程序、放宽类别,就是要让更多教育人才愿意来、留得下。”近年来,衢州深入实施青蓝工程、学历攀登计划、中青年校长培养计划等,激励教师持续提升专业素养。

针对长期困扰教育的师资结构性失衡问题,衢州推出“共享教师”计划,让教师资源流动起来。“制度创新才是长效保障。”季根寿坚定地说,“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办好每一所学校,助力每一位教师成长,教好每一个学生。”

方润根亦深知,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教育帮扶的重要工作内容。他推动杭州帮扶教师与泸定县青年教师结对,帮助学校制定教师培养计划、师徒结对实施方案等,推动教师队伍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从苏德矿的云端课堂到徐迅的文化灶台,从方润根的跨省帮扶到祝响响的乡村播种,再到衢州的制度创新,5位教育工作者以不同方式诠释着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他们的故事是个体的选择,更是浙江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的缩影。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