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静远 通讯员 范蓓蕾
9月2日,安吉县第七小学教育集团塘浦校区内,一座自然博物馆——两山生灵印迹馆正式启用。走进这座280多平方米的展馆,仿佛穿越到了一片原始森林,穿山甲、猕猴、黑熊等动物的标本静立其间;戴上馆内的耳机,不同种类的鸟叫声声声入耳……据了解,两山生灵印迹馆经过2个月时间打造完成,馆内标本由学校附近的龙王山自然保护区捐赠,共有120余种。展馆通过四大篇章展示安吉的自然图景:“我们的家园”介绍安吉的生态特征,“神奇的植物有哪些”聚焦本地的珍稀植物,“守护行动”告诉学生该如何保护生态,“我们如何保护它们”展示已经消逝的物种。这座校内自然博物馆,是学生触摸自然、了解当地生态的鲜活课堂,也是学校开展生态教育的全新阵地。
安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当地山清水秀。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学校从两年前开始探索生态教育。
副校长徐飞是学校生态教育的推动者之一。他告诉记者,两年前,他和校长王孝华在校园里看到松鼠在香樟树上蹦蹦跳跳,共同感叹学校的生态环境保护得不错,也感知到保护生态应从孩子抓起。于是,他们决定在塘浦校区开展生态教育,并打造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学习空间。
如何让生态教育摆脱“高大上”的距离感,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学校的答案是:融入课程、嵌入活动、进入社团。
近年来,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严重影响了安吉的生态环境。于是,教师杨胜莲在劳动课上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除螺行动。他带领学生走进本地公园、菜市场调研,来到河畔记录福寿螺的生活习性等信息,并让学生通过手抄报、情景剧等形式,开展科学防治和科普宣传。两山生灵印迹馆开馆后,一堂关于福寿螺的生态探究课在馆内上演。学生化身“生态侦探”,通过对比福寿螺与本土田螺的解剖结构差异,破解两种生物在城乡环境中的生存密码。
龙王山自然资源丰富,课余时间,教师会带领学生前去观察动植物,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学校共有20多名小导游。他们走进浙江水土保持展示馆,聆听全国劳动模范、安吉县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站原站长梅道亮授课,学习预防水土流失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向龙王山的游客宣讲,呼吁游客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校内的社团活动也深度融入生态教育理念。徐飞介绍,学校共有20多个社团,虽各有特点,但几乎都融入了生态教育元素。比如,印传诗画社就时常组织学生用雕版印刷的方式描绘校园美景,也会鼓励学生把竹子、白茶等安吉本土元素刻在雕版上。
在两山生灵印迹馆开馆仪式现场,学校同步推出了刺绣、印染等8个社团的生态教育成果展。学校地处城郊接合部,邻近工业园区,学生中有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有不少是少数民族。大家用民族传统工艺,生动展现了各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习俗。傣族学生刘锦冉花两天时间绣出了一条红色金鱼,她向记者介绍:鱼眼用的是结粒绣,鱼鳞是缎面绣。通过刺绣,她更懂得了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