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廖钗勤
临近开学,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治疗师林晓曙如约来到温州市洞头区霓屿街道,为一名正在接受心理干预的学生提供免费咨询;洞头区实验中学心理教师叶帅在跟访中了解到,学生朵朵最近因为家庭变故,情绪低落,在叶帅持续的心理疏导下,朵朵的情绪逐渐稳定……
洞头地处瓯江出海口,距离温州市区约一个半小时车程,素有“百岛之县”的美称。这里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景观,其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更有着浓郁的海岛特色。2024年5月,在洞头区委教育工委牵头下,教育、卫健、公安、民政、镇街五大系统联合成立“洞心守护联盟”,旨在形成一个全域覆盖的关爱闭环,共同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心理副校长”以专业作支撑
联盟成立后不久,区卫生健康局就为有就诊需要的学生开通了专家就医绿色通道,同时牵线搭桥,聘请了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6名医生担任区域内多所学校的“心理副校长”,建起“一校一专家”长效服务机制。从心理问卷筛查、重点学生个案研判,到干预治疗、复学评估,“心理副校长”提供全程跟踪与专业指导。
谷贤龙是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而在洞头,他更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心理副校长”。在他看来,较之学校的心理教师,精神科医生因为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更能准确地识别学生的情绪和状态,从而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扎实的专业保障,缓解学校的压力。
洞头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心理教师吴秋红至今仍感激谷贤龙的帮忙。学生球球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休学治疗。一段时间后,球球的情绪和行为有所稳定,家长出于学业进度考虑要求复学,但校方研判认为球球状态尚未稳定不适合返校,双方僵持不下。为此,学校组织了一场复学研判会,邀请家长、班主任、心理教师、街道工作人员和“心理副校长”等共同参加。在研判会上,谷贤龙结合双相情感障碍的病程指出,球球尚处于病情间歇期,并未完全康复,不能随意中断治疗。家长这才认识到继续治疗的必要性,家校双方终于达成一致。经过持续治疗后,球球得以平稳回归校园,逐渐融入集体。
“海霞妈妈”用温暖来守护
洞头人口规模不大,人员流动相对稳定,熟人社会的氛围浓厚。在这里,街道工作人员是居民眼中既亲切又熟悉的存在。为加强对休学及留守学生的关怀,洞头各街道组织社区网格员实施“一生一策”精准包联机制,并联合学校定期开展入户走访。这些网格员始终秉持着“把所有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这一信念,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海霞妈妈”。
北岙街道大长坑村网格员朱海威清晰记得第一次见到小林时的场景。在出现自伤行为后,小林虽在父母陪同下前往医院就诊,但情绪持续低落。当学校将情况同步报给街道后,朱海威第一时间敲开了小林家的门。
踏入她家的那一刻,朱海威首先注意到昏暗逼仄的房间环境,以及蜷缩在床沿、整张脸埋进连帽睡衣中的女孩。她轻轻坐到小林身边,对方却像触电般迅速挪开。朱海威没有退缩,而是柔声安慰她“暂时不去读书没关系,重要的是好好休息”。小林始终沉默,朱海威一边说话一边缓缓靠近,见她不再躲闪,便温柔地揽住了她的肩膀……
从那以后,朱海威的工作线路上就多了一个特殊的“打卡点”——她隔三岔五就去小林家里坐一坐,给小林暖心的陪伴。发现小林的书桌是用砖块垒成的,她特意搬来一张木桌;骑电瓶车带小林去看海,在海边为小林拍照;耐心地做家长的工作,建议他们多带小林出门散心……渐渐地,朱海威赢得了小林的信任,成为小林愿意倾诉的另一位“家人”。小林向她展示手臂上的伤痕,分享情绪低落时写下的日记,诉说人际交往中的难题……在专业治疗和真情呵护的共同作用下,小林一步步打开自我,调整状态,重返校园。
朱海威表示,网格员是街道系统中最活跃的细胞,熟悉每家每户的人员结构和关系脉络。正因如此,他们更能够深入家庭的褶皱,成为家校协同的温暖枢纽。
“乐心岛”打开心育防护伞
洞头区教育局心理健康教育干事江锦萍在工作中察觉到,亲子关系是影响学生心理状况的关键因素,而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家长教育观念滞后的问题。即便孩子已出现心理疾病,部分家长仍抱有强烈的“病耻感”,拒绝带孩子就医。这类情况在洞头并不少见,因此,在为学生定制的干预方案中,“监督家长带其按时就诊”作为重要内容,被明确写入心理教师的跟访事项。
“上医治未病”,在江锦萍看来,预防的关键在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科学的教育观念。2024年10月,洞头区教育局依托区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建成了一个550平方米的心理健康服务综合体——海霞乐心岛健康成长中心。“乐心岛”的选址颇为用心:位置相对僻静,环境温馨轻松,有专业的服务,又不像医院那样正式。“乐心岛”依托专业团队和先进设施,为全区师生及家长提供心理咨询、心理门诊、知识讲座等一站式心理健康服务。
家长张女士是从朋友口中得知“乐心岛”的。那时她正面临一个棘手的难题:女儿圆圆难以适应转学,出现了厌学情绪,且难以沟通。来到“乐心岛”,母女二人接受了多次心理疏导,在江锦萍的协调下,圆圆还得到了家长陪读的适应支持。度过适应阶段后,母女二人都被“乐心岛”的公益课程吸引。“团体沙盘游戏”“小乐抱抱公益课”“乐高积木交响曲”等趣味课程帮助圆圆学会正确地抒发情绪,而“小乐陪你做父母”系列课程则让张女士意识到,父母教育的真谛不是塑造完美孩子,而是通过自我成长唤醒另一个灵魂。“要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张女士感慨地说。临近开学,“乐心岛”还特邀洞头区实验中学校长纪玉丕为小升初学生家长开展指导,助力学生与家长实现“无痛过渡”。
通过微信公众号推广与家长间的口口相传,成立近一年来,“乐心岛”在洞头的家长群体中逐渐积累了口碑,成为许多家庭信赖的“心理急救站”。目前,“乐心岛”云社区家长群已吸引300余人加入。与此同时,“洞心守护联盟”还将心理健康服务延伸至基层“最后一公里”,实现了乡镇街道全覆盖,常态化开展一对一心理辅导和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元觉街道党工委委员王正瑛介绍,今年以来,街道已组织8期心理健康课程,内容涵盖亲子关系、情绪管理、家庭和谐等多个方面。
江锦萍还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次社区公益课开始前,一名家长催促她:“快点讲,讲完我要去打麻将。”但听完课,这名家长却主动反馈:“内容太实用了,下次我要把孩子爸爸也拉来听!”这样的转变,正是心理健康服务深入乡镇、逐步见效的生动缩影。洞头区教育局副局长沈杨表示,接下来,他们将持续加强心理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域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为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