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迅 陈炫诚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中央文献出版社适时出版发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这是目前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为系统完整的阐述、最为权威的读本,为新时代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也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崭新内容。这一背景下,笔者认为,新时代高等院校要进一步重视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时代新人。
一、应把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时代新人作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
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时代新人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蕴含“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众生平等”等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时代新人,能够激活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文化基因,并注入新的时代生命力,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时代新人有助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广大青年“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高校要重视培养青年的生态文明素养,使新时代青年能够稳稳接过前辈们手中建设生态文明的“接力棒”,更好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重任。
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时代新人也有助于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主要目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经济富强、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和环境美丽,而实现这一切都需要依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都有赖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
二、要深刻把握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时代新人的基本内涵
首先,要成为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弘扬者。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时代新人应该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过系统学习,充分了解“两山”理念、“环境民生论”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概念的具体含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并具有强烈的生态文明理念认同感。在此基础上,还能够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向他人宣讲和普及生态文明理念。
其次,要成为绿色生活方式的坚定践行者。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时代新人能够做到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绿色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其自觉践行的生活习惯。比如,在出行方面,自觉选择公共交通、单车出行等绿色交通方式;在消费方面,偏好购买低碳健康、环保耐用的绿色商品;在饮食方面,拒绝暴饮暴食,坚持光盘行动。
最后,要成为绿色技能的熟练掌握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智技术快速发展,正在对人类社会造成深刻的影响。毋庸置疑,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因具有节约资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等优势,已经作为绿色生产力而成为未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要素。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时代新人应该是具有多学科知识储备的、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能够熟练操纵绿色科技,而且还能不断推动绿色科技的研发创新。
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具体路径
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教师从事生态文明教育必须协调好“经师”和“人师”两个身份。一方面,每名高校教师都要承担起思政教育的责任,都能够准确把握和系统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要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所在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同生态文明理念相结合,使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教育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生态道德,能够身体力行地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以高尚的道德和实际行动感染熏陶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
加快推动生态文明理念进教材,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必须确保教材内容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创新保持同步。最新出版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是目前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系统、最权威的读本。高校教师必须在充分理解、把握其核心思想和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及时将其融入教材,更好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
注重教学方式改革,必须立足“大思政课”建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高校教师要创新思政小课堂,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拒绝成为教材的枯燥宣讲者,应根据学生的特征,灵活运用新兴技术,开展分众化教育;要用好社会大课堂,带领学生走近大自然,亲身参与生态治理、切身感受生态美景、实地考察生态文明建设典范,使其在社会实践中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并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作者分别系浙江树人学院学术顾问、二级教授,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基地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