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基础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7月8日 星期

百草园里育“国娃”
杭州市三墩小学创新育人模式
在本草功能坊内,三墩小学教师带领一年级“小药农”正在按配比调制薄荷水。

期末,创意无限的非纸笔测评活动又在杭州市三墩小学热闹上演。在兰里校区,一、二年级学生开展了“小药师探本草”游园活动。只见学生们手拿一张测评表,穿梭在本草馆、百草园、本草廊等场所,诵药膳儿歌、制作本草标签、报中药单价、称中药重量、设计香囊……忙得不亦乐乎。

校长冯岳介绍,用中医药文化开启学生的综合素养之门,不仅仅是学些中医药知识,更是以中医药文化为载体,落实国家“五育”并举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改实践要求。它巧妙地融合了文化传承(德育)、科学探究(智育)、动手实践(劳动教育)、健康生活(体育)和艺术熏陶(美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健康意识和审美情趣。

在探索跨学科、综合性、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极大提升。学校获得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浙江省体育达标先进集体、杭州市艺术特色学校等殊荣,还入选了浙江省STEM教育与项目化学习基地学校。

“这个游园太嗨了”

走进兰里校区,本草主题游园的教室布置让人耳目一新:有的改造成了“本草铺”,有的成了挂着本草招牌的“中医馆”,有的则在门口放置了介绍本草药材的精美展板。一些师生还相约穿上了汉服,举手投足间别有一番韵味。今年的游园活动,学校设置了有趣的“问诊猜物”“千里运草药”“本草经络操”等游戏,让学生们个个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我们将各学科的知识点融入本草主题,在各个场馆内开展游园活动,从而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体验。”二年级组长叶阳艳说,今年的游园活动特别好玩,一是地点放在学校的馆、园、室、廊等开放的空间里,二是形式十分新颖,三是内容非常生活化,有学生耳熟能详的场景或任务。当他们以“小药农”的身份去游园并识别本草、研究本草、传播本草知识,就能深刻感悟本草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草馆是一年级语文、道德与法治两门学科的游园场地。只见馆内人头攒动,学生们鱼贯经过测试台。按照教师的要求,猜一猜中草药的名称,读一读中草药儿歌,或两两合作说一说中草药的外形、作用等特点,就算完成任务。语文备课组组长张国女说,这样的设计既考察了学生的识字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合作表达能力等,也加深了他们对本草的认知与认同。

二年级的本草馆游园活动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了英语学科内容的测试。其中,第一个任务是自主阅读有关本草的介绍,借助形声字规律正确读出本草名称,并能脱稿介绍一种本草的药性;第二个任务是能用简单的英语,从花的颜色、形态等方面,在15秒钟以内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可入药的花卉。

整个游园活动共设6关,以一年级为例,包括本草代言人、妙算小药师、本草我来辨、本草活力秀、同唱本草歌和本草妙绘师。每完成一个任务最多可得3颗星,有的一关就能摘下9颗星。如果全部通关,可得15~24颗星,就能成为“兰里小药童”;而星星数在25~30颗,则可以戴上“兰里小药师”的桂冠。

“这个游园太嗨了!”104班学生周启泰兴奋地说,自己玩得超开心,并且交了不少中药材“朋友”。而201班学生崔馨月则非常满意自己的表现,因为她一举拿下了28颗星,不仅通过了期末考试,还获得了“兰里小药师”称号以及解暑茶包的精美奖品,真可谓“一举三得”。

校园变成百草园

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是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那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和紫红的桑葚,还有鸣蝉、黄蜂以及轻捷的叫天子等。而兰里校区虽然地处闹市,学生们也能感受到同样的乐趣。

早在2019年,三墩小学就开始有计划地推进中医药课程建设。小学生学本草,最大的难点在哪里?副校长郑萍说,关键就是不能太深奥,要浅显易懂。知识点教学要到位,又不生涩,最好能从故事、生活中引出来。如果还能引导学生去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想一想,那么就可以激发他们对中草药的学习兴趣。所以,这些年三墩小学一直把重点放在路径和载体建设上,积极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他们生活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本草馆是学校第一个建成的博物馆,占地面积达154平方米,馆藏148件实物标本、7类200多种中医药图文,还有三百六十度全息投影3D影像和中医药数字资源等。此外,学校还配套建设了800多平方米的中草药种植基地——百草园。基地盖有200多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大棚,并设置了先进的种植系统、水培系统和育苗系统等。基地外则种植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40多种中草药。

回想起建本草馆和百草园的场景,校办公室主任施益超说,当时的确有些犯难。因为学校场地实在有限,有这么多学生,还要去开辟两个大的场所,非常不容易。但他们通过拆掉工会活动室、规整西南角的草坪等,硬着头皮把这件事做成了。而“抠”出来的这两个场所,不仅营造了更直观、更生动的学习情境,也让中医药文化不再神秘。

2023年,学校又配齐了中药颗粒烘干机、研磨机等设备,以及制艾制香工具套装、捣药罐、陶瓷研钵等,为学生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本草功能坊。依托这些实践基地,各种有趣好玩的本草课程和体验活动应运而生,如百草园里的薄荷扦插、古法草木染、草木拓印等。

而一年一度的本草节更是兰里校区的盛大节日。以百草园里的艾草为主题,学校开展了“知艾·制艾·食艾”主题活动。特邀的浙江中医药大学专家会给学生们介绍艾的由来与应用价值,而带队教师则会一起近距离观察和采摘艾叶。最后,洗净的艾草在师生的手上变成了香喷喷的清明粿,大家一起快乐分享。

跨界学习育“国娃”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16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此次改革的重点是要求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冯岳说,这是一项基于发展学生素养的教学变革,因为素养本身的多维度与复杂性决定着素养培育不可能单独依靠某一学科,必须走向跨领域或跨学科。这方面谁做得早、做得实、做得深,谁就可以领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它与小学阶段的多门主要学科都有着深度联系。像分析中医药配方,就要用到数学上的计算和配比等方法。即便是音乐或体育学科,教师也可将其融入歌谣或五禽戏、八段锦之中。因此,以“兰里本草”为切入口,三墩小学开始积极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以此来促进师生角色转换及传统课堂转型。

“我们设计了‘舌尖上的本草’‘旅途中的本草’‘宅院里的本草’等多个主题。”教研组组长宣晓菁介绍道,学校依托百草园和本草馆创设真实的情境,结合生活实际确定真实的任务,譬如制作草药标本、代茶饮、泡脚包等。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劳动实践等能力,也激发了对本草文化的探究兴趣。

夏日的百草园绿意盎然,但蚊虫“嗡嗡”不胜其扰。学生们发现这个问题后,教师便引导他们着手解决。在百草园里,学生们仔细观察并记录薄荷、艾草与金银花的生长过程。然后,将它们研磨、捣碎,用75%的酒精浸泡7天后,再萃取酊剂,按一定比例配制成本草驱蚊水。最后,灌装入瓶,再自制一张瓶签,驱蚊水就大功告成了。整个过程需要综合数学、科学、劳动、美术等多学科内容。

在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过程中,三墩小学还实现了人机协同与校医家协同。学生们运用融合智能体等AI小助手对比分析各个方案的优缺点,为下一步决策或行动提供依据。学校还与杭州市中医院等携手,引入中医药名家进校园,参与跨学科主题学习,分担不同角色,实现同向育人。

“让教育充满大自然的本草香,也要在学生心中播下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健康智慧的种子。”教导主任许鑫媛说,学校之所以把这个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称为“国医养国娃”,就是要借力本草这一中华文明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突出文化素养与科学素养培养,以达成传承文化、启迪智慧、锻炼能力的育人目标。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