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史望颖 韩 玉)“眼前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学子们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见证。”日前,宁波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举办首届学生项目化教学作品展。现场,一件件聚焦“智能+”前沿的创新实践成果吸引了众多目光。
本次展览既是一次成果的亮相,更是一段从课堂到产业、从理论迈向实践的成长印记。宁波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以“全项目化教学”为核心,打造跨学院、多学科融合、多专业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品展集中呈现了首届学生在机器人、智能装备、智能制造、智能物联、智能建造、智能化工、智能交通等七大“智能+”前沿方向的创新实践成果。
宁波工程学院教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校从2024年12月开始在工科学院选拔学生进行专门培养,聚焦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在8个专业开设项目化教学课程,采用小班化培养模式,每学期为每个专业安排2门项目化核心课程,将传统学科知识有机融入真实项目实践链条,着力培养面向未来的拔尖工程人才。
区别于传统按学科专业划分的学院建制,卓越工程师学院探索出了一条产教深度融合的新路。其核心在于引入企业导师深度参与培养全过程,师生共同聚焦真实产业项目开展研究与实践。学院着力构建了“理论奠基与技能强化”双轮驱动的培养体系,确保知识传授紧密衔接应用需求,推动创新成果有效转化。
在能力锻造层面,学院通过深度融入“协作攻关与高效沟通”的实战场景,系统锤炼学生的综合软实力,激发团队智慧碰撞。尤为突出的是其“从小零件到小作品”的真实项目产出机制,引导学生面向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创造,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点燃了学生的实践热情与创新内驱力。
“虽然这一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是让我们看到了学生身上更多的闪光点,尤为可贵的是,它有效激发了学生在相关领域的探索欲,显著提升了其主动学习与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这是我们最为欣慰的育人成果。”学校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师迟军说。
据悉,2024年10月,宁波工程学院实现工程教育办学方式从学科专业单一向学科大类交叉、校企深度融合的转变,从重视理论传授向重视工程创新能力的根本转变,重点培养支撑宁波“机器人+”、信息安全、智能汽车、智能建造、智慧交通等五大产业模块高质量发展的卓越工程师,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