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郑远
“以前打饭总要排长队,现在有了智能结算系统,节省了很多时间!”记者近日从嵊州市马寅初中学了解到,该校师生事先在点餐系统上下好单,在智能设备前刷脸,即可完成支付并取餐。同时,学校还开辟了多个档口,分别用于取不同的套餐,师生平均排队时间从原来的18分钟压缩至7分钟。
据了解,嵊州以数字化改革为引擎,创新试点“智慧点餐系统”,经过2年多时间的探索,走出了一条制度引领、智慧赋能的校园食堂管理新路。家长满意度逐年提升,9万名师生正从吃得安全逐步迈向吃得健康、吃得开心。
自主选 更透明
让家长放心,首先要做到全过程透明。“全市中小学校食堂全部建成‘互联网+明厨亮灶’平台,后厨实况向家长、社会24小时开放。平台通过构建透明厨房、数据厨房、可视厨房三级递进体系,让后厨操作从‘幕后’走到‘台前’,形成家校社协同共治新格局。”嵊州市教育体育局校园食品安全工作专员郭昊打开手机,向记者现场演示了这一平台的操作流程。
在此基础上,自2023年起,嵊州开始打造“智慧点餐系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探索“ABC套餐自主选择”的个性化服务模式,高中阶段学校则探索“网上选餐+特色风味餐档口+自选档口”的多元化供餐模式。
这么丰富的菜品,学生在校要如何订餐?在学校的相关互联网平台上,家长每周三至周五可以通过手机为孩子预订下周的餐食,根据个人喜好在套餐中自主选择,提前24小时可随时退餐。以马寅初中学为例,学校目前共提供13种点餐制套餐,并以大数据算法为支撑,动态调整菜品结构。
可选餐的全新点餐方式上线后,不少学生又有了新要求,希望盖饭、面条等特色餐食能自选,还能每日供应。学校的反馈是“立即安排”,在已有套餐中增加了12种嵊州特色风味小吃,让学生能吃到自己想吃的特色餐食。
“忘记订餐的学生也可以在两个自选窗口完成点餐。选餐模式一改以前的学校做什么、学生就吃什么。这样的模式,不仅学生吃到了想吃的菜品,而且通过大数据让餐食更符合学生的要求。”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据悉,学校根据高中生营养需求,将低盐低脂菜品占比从22%提升至35%,并创新推出“营养减脂套餐”服务,为每名学生提供营养分析报告,并同步提供个性化饮食建议,学生蔬菜摄入量同比增加15%以上。此外,学校还考虑到口味差异专门设置了小料台,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口味添油、加醋,自由调整菜品味道。
智慧管 更精细
“跟中学不一样,我们学校的食堂并不能容纳所有学生同时进餐,有一半学生要在教室就餐,所以我们首先要考虑菜品的设计。”嵊州市爱德小学校长刘科慧告诉记者。
“智慧点餐系统”在该校先后经历了3次更新迭代,从1.0版本的AB套餐升级到现在3.0版本的ABC套餐,价格区间调整为8~12元,以不同的荤素比例、荤菜种类,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教室用餐如何提前分餐,是否会耽误午休时间?家长增加了自主选餐工作,是否会有抗拒心理?……刘科慧坦言,使用“智慧点餐系统”,需要解决不少问题,起初也有顾虑,但一想到午餐能让学生真正地自主选择,在学校吃得好、吃得开心,自主点餐就值得尝试。
该点餐系统依托学校公众号链接智治平台,真正实现了“后厨看得见”“需求听得见”。此外,系统还为特殊体质学生开发了“餐食红绿灯”功能:家长录入过敏原信息后,系统会自动提示相关菜品谨慎点餐,用科技守护孩子的健康底线。
据统计,自推出“智慧点餐系统”后,定量备餐使食材剩余损耗率降至3%以内。如嵊州市高级中学晚餐红烧肉供应量精准控制,损耗率从原来的6%降至2.3%;各校日均剩菜剩饭减少45%左右,实现了“按需备餐、吃多少做多少”。在爱德小学,该系统还成为节俭教育的新载体,学校小义工每天都会对各班的剩菜剩饭进行称重并登记,分析各菜品浪费率,进一步优化套餐方案,并以周次为单位对节俭班级进行排名表彰。
“对传统供餐模式的创新,考验的是学校管理者们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学校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嵊州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茹茉莉介绍道,首先要优化学校食堂的菜品设计,其次要对学生排队、取餐、入座等一系列用餐流程提前规划,确保用餐有序。“自主选择多样化的菜品不仅能满足学生对食物口味和营养的需求,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决策和自我管理能力。”
据了解,2024年,嵊州已在4所中小学进行“智慧点餐系统”试点,今年将会新增11所中小学进行应用,力争在2027年前实现市属中小学全覆盖,并延伸至乡镇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