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力推进托育教育一体化是纾解年轻父母“带娃难”,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棋”。要实施好这项民生工程,需要加强整体统筹谋划,健全相关供给机制,稳步推进实践探索。本报即日起推出“推进托育教育一体化 幼有善育惠民生”系列报道,通过挖掘经验、解析案例探讨改革发展的“破题之道”,敬请关注。
本报讯(记者 季 颖)6月30日一早,杭州市钱江第二幼儿园观潮园区托(2)班的幼儿们兴冲冲地来幼儿园“搬家”——9月开学即将转入小班的他们,要提前搬到小班教室,适应小班的学习环境。
这也是观潮园区为托班的幼儿们举行的升班仪式内容之一。这一过程中,托班的幼儿们与教师、家长一起构想、设计和布置小班教室。
在杭州市上城区,像钱江二幼这样积极参与托班服务的幼儿园越来越多。自2021年起,上城区率先开始探索托育教育一体化改革,推动2~6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相互衔接,实现托育和幼教的融合。上城区教育局综合教育科科长王官林介绍,如今,幼儿园要向下延伸提供托班服务,首先应做好部门间资源的统筹,尤其是扩大托班覆盖面,提供更多托位。
为此,上城区建立了教卫一体互补资源机制,由卫健部门引导社会机构提供0~2岁托位,教育部门提供2~3岁幼儿园托班托位,建成“分段衔接、全域贯通”的一体化托育服务链条。
为增加幼儿园托班托位数,上城区想方设法挖潜扩容:新建园提前规划,要求100%配建托班;老园“一园一案”实施改造改建,如优化原有功能分区改造托班、整园改建嵌入托班等;通过给予补助等方式鼓励民办园开设普惠性托班。同时,全面落地差异化托位补助,公办园托班按标准核拨生均公用经费,老园给予经费补助用于适托化改造,普惠民办园托班按民办幼儿园生均补助标准给予补助。
“区域内各区块间存在资源不均衡的现象,提高托位与需求的匹配度也是一项挑战。”王官林说,像新兴区块、义务教育阶段热门区块托位存在结构性缺口大的问题。该区采取“腾笼换鸟”“借壳孵雏”等模式,利用社区闲置用房、学校空置场地定向扩增普惠性托位。
到2025年秋季,上城区110个幼儿园园区开设托班,提供托位3340个,80%以上的幼儿园开设托班。在抓紧时间增加托位,提高托位与需求匹配度的同时,上城区还推出了“弹性托育”服务形式,春秋两季招生,开设全日托、半日托、混龄托等班型,满足个性化入托需求。
据介绍,上城区计划到2028年,100%满足幼儿在家门口的公办幼儿园入托班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