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县第一小学 陈用敏
前段时间,笔者观摩了一个市级教学评比活动,感受到年轻教师们教学理念的迭代,尤其是课堂中的板贴,特别抢眼。
有一节课的内容是“这样想象真有趣”的创意表达,在教师的引导下,当最后一块板贴合拢时,黑板上呈现出一幅高度凝练的完美图案。
此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这幅板贴的,也是送给板贴的设计者的。
又过了几天,听一位年轻教师执教一年级《荷叶圆圆》,笔者又见到了板贴:碧绿的荷叶、洁白的荷花、可爱的青蛙和蜻蜓……再配上贴字,组合在一起看上去确实很美。
这位年轻教师爽快地告诉我:板贴是课前就准备好的,如果自己写板书不仅耗时影响效率,还不一定能写得好看。
笔者这才省悟,原来眼下板贴有取代板书之势。
静心沉思:板贴确实有一些优点,比如美观、便捷,但板书至少有两个优点是板贴替代不了的。
首先,板书易于修改,而板贴固定不变。
课堂因学情的不确定性具有现场生成的特征,教师需要对教学事先做一些设计,但不能完全固化定型,应该给具体教学留出回旋空间。如果教师使用板书,就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现时应对,灵活调整,既体现预设又能兼顾生成。
但如果教师一味使用板贴,由于板贴是事先准备好的,更多体现的是授课者的想法,而课堂实际情况会有各种变化,这恐怕是设计板贴时难以考虑到的。
如果板贴设计过于细致丰富,教学过程中教师还会被捆住手脚,只能被自己的设计牵着鼻子走。
其次,板书具有示范功能而板贴没有。
写板书是浪费时间吗?不见得。2024年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指出:当前,中小学生书写姿势不标准、笔画笔顺不规范、非纸笔化书写导致书写能力弱化等现象较普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关于写字评价的教学提示中指出:写字评价要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
小学语文教师在板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在笔画、笔顺、间架结构、字体章法等方面做针对性强化,还可以在书写的端正、简洁、优美等方面给学生做规范性引领。
试想,教师拿起粉笔,就端正姿势,注意运笔,关注结体,在黑板上一笔一画、横平竖直地板书,写错了或写得不满意时,拿起板擦轻轻擦除重写,这对学生“提笔即练字”的意识会造成无声的影响。
记得笔者在上中等师范学校时,教师那一手端庄的小楷让我们羡慕不已,也让我们在书法的道路上不断追求。
教师能写一手好字,课堂上手起笔落,字正体端,那是原汁原味的审美创造;如果字写得不到火候,那大可以把课堂当成修炼场,用心书写,以授代练,那份尚美、求美之心一定能感染学生。
因此,课堂上有了板贴,貌似节约了板书的时间,但笔者认为丢掉了更多的东西,其中就包含了中国文字所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从书写中体现出来的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
当五颜六色的板贴在课堂上赢得满堂喝彩时,这看似是技术迭代的胜利,却在不经意间触及了课堂教学的本质考问:当效率与美观成为主流追求,课堂的生成空间与人文底蕴该何处安放?
如今,板贴的固化性正在蚕食课堂的生成性,教师将失去调整教学脉络、擦出即兴思维火花的能力。真实的课堂从来不是预设剧本的完美演出,而是师生共同探索未知的思维旅程。
板书那看似低效的现场书写,恰恰保留了课堂作为“活的生命体”的核心特质——那些笔锋回转间的停顿、擦拭修改的痕迹,都是师生共创知识的最佳见证。
板贴与板书之争,实则是教育价值选择的镜像。它迫使教师穿透表象产生思考:是追求流程的精致无误,还是珍视思维碰撞的惊喜;是满足于视觉的瞬时愉悦,还是耕耘文化传承的深沉土壤?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以理性之光照亮工具属性。
课堂不应是完美工艺品的陈列馆,而应是思想萌芽、文化生长的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