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益品
西坞古镇位于宁波市奉化区农村,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迁入。作为当地义务教育初中段主要办学力量的西坞中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现已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
这些学生来自贵州、四川、安徽、黑龙江、云南等20多个地区,文化差异大,流动频繁。由于学生家庭条件相对困难,家长自身学历较低又忙于打工挣钱,造成家庭教育氛围薄弱甚至缺失,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较弱,缺少对未来的规划和探索新鲜事物的勇气。
因此,学校教师天然地成为这些“新西坞娃”的成长护航责任人。
一、水性柔,可以养人
自2022年起,西坞中学选择将诗性教育作为办学特色,以“水乡印记”校本课程为主阵地,围绕诗词鉴赏创作、乡土研学实践和文化传承发扬三大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和西坞古镇的水乡人文地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学校教育中。
外来务工家庭普遍重视生存多于子女教育,但从另一角度又体现了家长对学校的高度信任,学校得以在不受干预的条件下放手一搏——用诗词课程破局,而没有选择常规的文化课补习强化。
为了快速弥合地域文化差异,诗词作为中华文化最大公约数,诗性教育在这里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当贵州学生和黑龙江学生共吟《静夜思》时,乡愁就成了他们的共同语言。
秉承“以水为魂,以诗育人”的宗旨,学校通过整体规划、科学布置文化育人场域,让学生浸润在诗情画意中,为培养“眼中有山河、心中有诗性、行中有担当”的现代君子提供土壤。
走进校门,迎面看到的是以山水画卷形式呈现的“浙东唐诗之路”景点和诗作连廊,移步换景,每一个花坛、每一面墙壁都传达着浓浓的诗意,教学楼、体艺楼等建筑名称代之以外墙上青砖雕刻的“静水流深”“高山流水”等字样,甚至突出地表的消防设施,也隐藏在经典诗画的艺术装置设计中……“走到哪里都能沉浸于诗词的世界中。”新生报到参观校园后往往会生出这样的感慨。
二、诗启志,最利育魂
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整合初中三年语文教材中的诗词资源,以《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和《中华经典诗词》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当地特色文化“水·桥·诗·人”为四大支柱,开设“诗词鉴赏”“诗词咏诵”“诗词创作”“玩转木工”“花样毽球”等30多门文化体艺类“水乡印记”校本课程。
学生结合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1~2门校本课程学习探究,通过吟诵、鉴赏、雕刻、创作、实践等,多维度、多渠道参与诗词学习活动,深入感知诗词文化,提升核心素养。
每年的入学典礼、毕业典礼,学校都会组织学生祭奠孔子、屈原、李白等先贤,开展志学礼,通过庄重的仪式让学生体会学习诗词对人生的重要性,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学校每学年都会组织一次诗词大会和“经典咏流传”诗词吟诵比赛,通过班级海选和学校复赛,决出校园“小诗神、小诗圣、小诗仙”,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记忆、理解诗词。
每逢春节、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学校也会组织学生书写春联、踏青对课、登高赋诗,感受家乡山川之美,传承发扬中华美德。
三、砖为材,叠而为厦
西坞境内有许多古窑址,其中庙后周村的窑头至今仍在用古法炼制砖瓦,用于天一阁、月湖、南塘老街、城隍庙、天封塔、慈城等宁波各处古建筑的修缮工程中。
青泥取自奉化江。窑工们根据江水涨落的时间,采积水滩的泥用来烧瓦,采盘水滩的泥用来制砖。采来的泥要堆放数月,沥出水分,经历炼泥、醒泥、踩泥、制坯、切泥、成型等一系列工序,最后烧制成青砖。
因这种砖质地松软,非常适合运刀雕刻,西坞中学开发了“古韵砖雕”艺术课程,纳入“水乡印记”校本课程体系中。
2024年,在奉化区中小学生艺术节上,学生刘宇乐将诗词作品和砖雕艺术相结合,以砖载诗,创作出《砖印·中国》砖雕作品,获平面设计类一等奖。
2024年,在宁波市第十五届青少年视觉艺术创意大赛乡村公益行暨奉化区中小学师生综合艺术展上,李一樊、何思思、卢紫叶等学生以诗语为表现手法,荣获最佳材料运用奖。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有20余件学生作品在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会刊《浙江诗联》(季刊)上发表。
诗性教育使学生从依赖性学习变为自主性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有所感、有所悟,在感悟中内化。“当我比赛获奖时,我才知道,原来学习也可以是一件让我快乐的事情。”刘宇乐说。
学校结合学生学习诗词的实际情况,开设五大主题德育系列课程。“崇先贤”文化礼仪、“赛经典”诗词大会、“传经典”诗词书会、“咏经典”诗词歌会、“诗词苑”研学实践等“水乡印记”实践课程,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了学生的道德修养,进而形成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当“新西坞娃”在青砖上刻出李白的《将进酒》,在省刊发表原创诗作时,他们已悄然获得了超越父辈人生剧本的筹码。这正是西坞中学“以诗突围”的深层智慧。
(作者为宁波市奉化区西坞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