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贯通培养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更能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柳小勇
宁波经济运行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宁波工业生产呈现良好增长态势,其中新兴产业表现尤为突出。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这一发展趋势使得宁波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
一、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必然性
宁波现有高职高专院校7所(含职业本科院校1所)、中等职业(技工)院校42所。尽管高职院校大部分专业紧密对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部分专业精准衔接战略性新兴产业,但依然难以满足各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已成为必然趋势。这不仅是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系统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问题分析
中高职贯通培养不仅涉及不同阶段的学生群体,还要求管理团队间的紧密协作。若协调不当,将导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以及不同阶段学生之间的沟通障碍,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尤其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学生毕(转)业要求和场地管理等方面,更需要充分的制度保障。因此,制度建设是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前提和基础。
(一)培养目标不一致
若中高职院校各自为政,缺乏协调与对接,将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动力。调研发现,宁波前几期贯通培养班级中,由于缺乏一体化培养目标,中职毕业生对前途感到迷茫,学习动力不足。升入高职后,学生则出现学习疲惫、就业意愿不强的现象。此外,中高职教师的教学内容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向性,教学资源存在浪费的情况。
(二)课程体系不连续
由于学历准入和技能等级要求不同,中高职教师对课程体系的连续性认识不足。调研表明,部分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因重复学习相关课程,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也有部分学生觉得高职的技能教学内容难度较大,一时难以适应。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三、中高职贯通培养的优化措施
中高职衔接和普职融通是职业教育体系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制度建设必然包括培养目标的设置、课程体系的开发、教学内容的改革等。因此,开展制度设计是推进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基础和前提。
职业教育理论认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双重特性。这就是说中高职既要培养高技能人才,也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因此,培养目标的一体化是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核心所在。人才培养目标需从毕业岗位调研开始,经过科学归纳分析岗位职业能力,确定相关中高职贯通培养专业的培养目标。中高职相关专业需实现培养目标一体化,中高职教师应相互兼任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委员,共同进行培养目标的调研、制定等工作。在此过程中,要重点强调技能培养的连贯性,保障学生可以获得系统、连贯的技能培训,防止技能学习断层。
中高职院校首先应制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管理工作实施细则等纲领性文件。依据这些纲领性文件,成立专项组织机构,进一步制定其他管理制度和文件,例如设置贯通培养指导委员会、组建联合专业教研室等,以实现对贯通培养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和监督。中高职院校应建立中高职贯通课程衔接制度,确保两阶段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的有效传承,同时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升级,满足学生对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迫切需求,在此基础上形成中高职教师的交流和培训制度,鼓励相关教师相互兼职兼课,分享教学经验。除此之外,中高职院校还应完善贯通培养的质量监控和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质量监督管控体系,对新现象、新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解决。
中高职各阶段性课程,包括文化类基础课程、技能理论课程、技能实践课程和就业类拓展课程等,必须横向融合、纵向延伸。建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是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基础所在。在归纳总结核心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各专业应对支撑核心职业技能的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整合,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特征,建立包含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拓展能力培养的贯通性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必须由浅入深、逐步推进,最终强化就业目标。
中高职院校在建立贯通性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在中职阶段保留相关文化基础课程,这既能满足中职学生学习水平考查需求,也能助推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中职专业课程应由中高职教师联合备课、授课和磨课,以达到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贯通培养。中职院校应提前安排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开展实践课程的综合实训,引导学生提早准备相关技能证书。中高职贯通培养要建立共享型教学和实训项目,高职院校可以联合相关中职院校,不断建立线上和线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统一化和集约化管理,真正实现课程资源、实训资源、师资和评价体系的共享共用。
四、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成果
中高职贯通培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提前规划职业生涯,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参与中高职贯通培养项目的高职学生在院校认同感、学习自觉性、技能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均表现突出,相关毕业生在就业满意度和薪资方面均处于较高水平。目前,宁波部分中职院校已开始布局中高本贯通培养工作。在此基础上,宁波各职业院校将进一步加大对口招生规模和力度,并积极拓展各类贯通培养项目,策划中本贯通、高本贯通等项目,让更多职校生通过努力升到本科,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技能人才。